欢迎访问本站。
地藏菩萨 大悲咒注音 大悲咒全文 法律 张智勇-人力资源管理顾问 佛法无边
佛教部派
佛教宗派总述
目前的佛教,有三个主要的派别,分别是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声闻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称金刚乘,藏传佛教)。这三个大的派别之下,又分成众多的各种宗派。但这个划分,将各历史时期,各地理位置,各教义和修行方式差异带来的不同的宗派混在一起然后再划分,带来了混乱,让不同概念上的宗派常常被等同混用。比如,虽然实际上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但“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会被等同混用,不加区分。“大乘佛教”、“北传佛教”、“汉传佛教”也常常被等同混用。“金刚乘”、“密乘”、“密宗”、“藏传佛教”也是如此。这种混淆也加深了不必要的宗派之间矛盾。
时间概念上的划分可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
虽然已知文字记载都属于后来部派佛教所作,据信从佛陀创立佛教开始,到佛灭度后一百年这段时间,佛教思想和组织基本保持佛陀在世时的原始面貌,故称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后到大乘佛教兴起前的这个时期被称为部派佛教。佛灭度后一百年,因对待戒律的态度不同,佛教分裂成严格持戒的上座部与主张戒律可以变通的大众部。这是佛教的第一次分裂,又称根本分裂。根本分裂之后的几百年,上座部与大众部又各自分裂形成二十(一说十八)个更小的派别,被称为枝末分裂。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部派佛教又被称为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这个称呼是大乘佛教对成立在它之前的各佛教部派的称呼,意为小乘佛教发心较小,只自修度己,无法济度一切众生。这个称呼本身被认为具有贬低之意,因此较有争议,部派佛教本身也不接受这样的称呼,因此在佛教界一般称之为部派佛教,或声闻乘。现在的学术界,为了研究佛学而沿用此名,则无褒贬之意,但局限于对历史时期的描绘。用小乘佛教来称呼现在的上座部佛教则不被上座部佛教徒接受。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大约是公元1世纪左右从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发展出来的,其教理有较大的发展。大乘佛教认为自己的教法是广度众生的大舟,而以往的其他所有佛教宗派只能满足于自我解脱,因此称自己这一派为“大乘”,而所有上座部与大众部教派都被他们称为“小乘”。现在属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派传承的上座部佛教仍然存在,并与大乘佛教并列为最基本的两大派别,但历史上将大乘佛教出现以后的时期统称为大乘佛教(时期)。
地理位置上的划分地理位置上的划分最早为南传与北传之划分,现在普遍用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来作划分。北传佛教主要由北方经丝绸之路向中亚、中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等国传播的佛教流传称为北传佛教,形成北传佛教,其经典多为梵文、各种中亚文字和中文。北传佛教现在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
由古印度向南方传播到斯里兰卡、东南亚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以上座部佛教为主的流传,被称为“南传佛教”,其经典多为巴利语所写。现在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列为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传系。因为中国的影响,汉传佛教将大乘佛教的教义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与越南等地,并且影响了后世的藏传佛教。在实质上,汉传佛教可以说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别于藏传佛教之显密并重,汉传佛教的宗派以显宗为多。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尔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国传入。在赤松德赞时期古印度佛教僧侣寂护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及随瑜伽行自续派,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时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内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础。此后经过朗达玛灭佛的波折,佛教经过灭佛运动的破坏后重新振兴,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格鲁、觉囊等各派的传承。在宗喀巴大师创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后,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显密宗双修。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教理和修行方式上的划分对教理的不同理解和修行方式的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划分。就现代佛教教理和修行方法的区分,主要划分有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显教与密教,难行道与易行道。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并列现存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这个划分很容易与小乘大乘划分混同。小乘大乘划分,或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主要是历史时期的划分,尽管这历史时期的划分起源于教理和修行方式的不同。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则是今天之教理之区别。地理位置上划分的南传佛教是上座部佛教,而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为大乘佛教。
显教与密教:
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期,吸收了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发展出密乘,也称金刚乘。这一派认为其他教法都是都是如来的“方便”说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来所宣的“真实密意”,不可轻易示人,需秘密传授,因此称本派为“密教”,称所有其他宗派为“显教”。或称为“密宗”与“显宗”。藏传佛教尽管显密双修,但被认为是今天密教的主流,在中国也常被与密宗混为一谈。而相对于密教之前和之外的佛教流派,包括大乘、部派佛教和今日之上座部佛教,则被称为显教。
难行道与易行道:
汉传佛教中的净土宗认为,在所有的修行法门里,净土法门可以籍有阿弥陀佛的宏大愿力,临终时蒙弥陀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在那里继续修行直到成佛,是最简单,最顺利,最稳妥的方法,因此称本宗为易行道,称所有其他宗派为难行道。当然这是净土宗的一家之言,净土宗被认为是大乘佛教和显教的一个派别。
印度佛教宗派
部派佛教的宗派
第一次分裂(根本分裂)
佛教的第一次分裂,大约发生于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一百多年的印度。当时的比丘们就是否应该严格遵守佛陀制定的戒律发生了激烈的辩论,一派认为应当无条件严守戒律,另一派认为在一些无关大局的细节上,可以权衡变通。经过辩论,双方在十件事上不能达成妥协(即“十事非法”),比如出家人是否可以接受金钱的布施,是否可以存贮化缘得来的食盐,是否可以饮用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等。
由此,佛教僧团分裂成主张严格持戒的上座部和主张可以变通的大众部。这是佛教的第一次分裂,又称为“根本分裂”,从此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以上是南传分别说系锡兰铜鍱部所传的说法。
但于大众部所传摩诃僧只律中,亦同意承认十事为违律之举,佛教至此应还未分裂。 真正分裂时间应是佛灭后116年,毗舍离比丘大天,举五事,毁谤阿罗汉,而促使佛教三分。
分裂为:
1.不支持五事,且認為阿羅漢圓滿的北方阿難系上座部;
2.不支持五事,但認為阿羅漢不圓滿的南方優波離系分別說系;
3.支持五事,亦認為阿羅漢不圓滿的東方優波離系大眾部。
枝末分裂
在第一次分裂后未久,上座部与大众部内部又进一步分出了更多的派别。
上座部分为十一部:
雪山部
说一切有部
犊子部
法上部
贤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化地部
法藏部
饮光部
经量部
大众部分成九部,最后三部是因大天五事而分出的派别:
大众根本部
一说部 — 此部主张“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
说出世部 — 此部主张世间法从颠倒而生烦恼,由烦恼生业,由业生果报,果报是苦;出世间法是由道而生,修道所生的道果,便是涅盘。
鸡胤部 — 此部以经律二藏为方便教,以论藏(阿毗达磨)为真实教。不要求严格持戒,只求能断烦恼。
多闻部 — 有人认为此部思想可能参考了《奥义书》的哲学形态。
说假部 — 此部以为现实世界之一面是“假”的,另一面是“真”的,可能是大乘唯识理论的雏形。
制多山部
西山住部
北山住部
印度大乘佛教的宗派
大乘佛教思想大约是在公元1-2世纪发展出来的。针对部派佛教发展到后期过于理论化和教条化,大乘佛教提出了“探求佛陀的本怀,放弃枝末问题”的原则。有大乘佛教人士认为“部派佛教是保守的分析的学问佛教,大乘佛教是开放的、原则的生活佛教”。但是部派佛教信徒的对大乘的观点则持有异议,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传统。
中观派
中观派又称为空宗,在公元2-3世纪由龙树和他的弟子提婆创立。这一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是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该派还提出了真谛和俗谛,八不中观等理论。
中观派的经典《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在5世纪经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汉族地区形成了三论宗。另外汉传佛教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都受到中观思想的很大影响。龙树被称为“八宗共祖”。
唯识派
唯识派又称为瑜伽行派或有宗,由无著和世亲创立。 该派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人们精神的总体——识所变现出来的,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人一共拥有八识——“眼识、耳识、知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其中第八识(阿赖耶识)能摄持和保存一切“种子”,也就是因果轮回的主体。该派还提出了“五位百法”的理论体系。
唯识思想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到了唐朝,玄奘自印度回国译出《成唯识论》后,汉传佛教依此建立了唯识学派——法相宗(唯识宗)。
汉传佛教
佛教大约从汉朝开始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汉地的。初期主要是引进并翻译佛经。随着佛教在汉地的不断传播和发展,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诸多帝王大多崇信佛教,翻译了大量佛经,佛教徒和佛教学者的数量也空前增长;另一方面,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的影响,做出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改变。因此汉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思想和理论,汉地佛教宗派形成的条件已经具备了。
隋唐时期是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各大宗派都已成立,发展颇具规模。但是由于佛教发展过程中本身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及三武一宗灭佛造成的四次法难,大量佛经典籍被毁,诸多宗派被严重削弱,无法重现昔日辉煌。但是只有禅宗和净土宗因为不立文字,学术性不强,以及较为自给自足的经济而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在法难之后更加繁荣,直到今天。
汉传佛教十宗
俱舍宗 · 成实宗 · 禅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密宗 · 法相宗 · 律宗 · 三论宗 · 净土宗
汉传佛教主要有八个大乘宗派和两个小乘宗派(成实宗和俱舍宗)。其中大乘的八个宗派流传校广,影响较大。以下分别简述,详细内容参见各宗派主条目。
唯识宗
又称法相宗。汉传佛教唯识宗是印度瑜伽行派在汉地的传承。玄奘从印度回国后,翻译了瑜伽学系的《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分别瑜伽论》等各论,以及《成唯识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此宗。
主要理论包括:“三性说”(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重观法,因明学说。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论宗
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该宗是印度中观派在汉地的传承。
该宗的主要理论是缘起性空,即认为世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这叫缘起,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其他如真俗二谛,八不中道等思想主要来自印度中观派。
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该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提出的理论包括: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该宗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理论体系完备,对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9世纪初,此宗传到日本,13世纪由日本天台本宗分出日莲宗。
华严宗
该宗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提出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
禅宗
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又称佛心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
该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理论。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四行指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主要经典包括《楞伽经》,《金刚经》,《六祖坛经》。
随着禅宗的传播和发展,其内部又分成“五家七宗”: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后来又形成黄龙派、杨岐派两派。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禅宗后来先后传入朝鲜和日本。
净土宗
该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净土宗。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该宗主要思想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结合,往生极乐世界。
主要经典包括《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称三经一论。
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易行,所以广泛流行于汉地,汉传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净土法门。
847年日僧圆仁入唐求法,把净土法门传入日本,形成日本的净土真宗。
律宗
该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也称四分律宗,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律宗主要理论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
唐代鉴真将律宗传入日本。近代弘一大师重振律宗。
密宗
与其他宗派(相对密宗称为“显宗”)不同,密宗仅限于具有一定资质[来源请求]的学僧修习,由师徒密传,故称密宗。
一般认为汉地的密宗是在唐朝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史称开元三大士)来华后正式确立的。
密教有曼荼罗思想,分成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
日本佛教宗派
奈良佛教系(南都六宗系)
华严宗
法相宗
律宗
平安佛教系(平安二宗)
‧密教系真言宗(东密)
天台宗(台密)
镰仓佛教系法华系
日莲宗
净土宗
净土真宗
融通念佛宗
时宗
禅系‧禅宗系
曹洞宗
临济宗
黄檗宗
藏传佛教宗派
公元7世纪,佛教开始传入西藏地区,在与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后,最终形成了藏传佛教。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同时将汉地的佛教带入西藏。另有印度僧人从尼泊尔进入西藏传播佛教,因为此时印度的佛教已经从大乘佛教发展到密乘,所以传入藏地的佛教多为密乘。
藏传佛教主要分为四大主流派别,分别为:
格鲁派(黄教)
萨迦派(花教)
宁玛派(红教)
噶举派(白教)
宁玛派
宁玛派是由印度密宗与西藏苯教融合而成的原始藏密,为八世纪莲花生大师所传。所习经典以旧密教典籍为主。因为教派的僧侣都戴红帽,故又称为“红教”。
噶当派
噶当派是西藏地区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的意义就是说把佛所说的一切语言,即经律论三藏教义,都设在对僧人一切修行活动和全部过程的指导之中,佛的一切言教都是对修行人的指示和教导。
15世纪格鲁派(黄教)兴起后,由于黄教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当黄教获得发展以后,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变成了黄教的寺院,噶当派也就随之衰落了。
噶举派
噶举派为11世纪中叶由玛尔巴所创立,本派教徒传承首重口头传授密法而不重视经典。噶玛噶举派是各派中最先施行活佛转世制度的。噶举派的寺庙都涂成白色,僧侣修法时穿着白袍,故又称白教。
萨迦派
萨迦派是在公元1073年,西藏喇嘛孔道卡尔所创。此派的寺庙上因为涂有红、白、黑等三色条纹,分别象征文殊、观音及金刚手三菩萨,所以该教也被称为花教。
萨迦派在元朝的支持下,萨迦派的五祖八思巴建立了萨迦地方政权,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年的分治局面。
格鲁派
格鲁派是由阿底峡尊者创立的噶当派发展而来的。十四世纪,宗喀巴改革宗教创立格鲁派,鼓励僧人过清静无欲的生活,因为此派僧侣都戴黄帽,所以又称为黄教。
黄教在1642年取得在西藏的统治地位后,成为西藏社会上信徒最多,势力最大的教派。黄教最大的活佛转世即为达赖与班禅两系统,正式封号始于清代。
相关阅读: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