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 论语

学而篇第一(4)

连载: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 作者:谭景伟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 心得 ]今天,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中庸与和谐的。但我想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只限于知道而已,对于什么是中庸与和谐,还是不清楚的。中,不偏,即客观、全面、科学的方法;庸,平常。中庸,可解成“以中之法做最平常法用之于万物”之义。中庸就是一种方法。《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发,即为性情寓于内,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而皆中节,即为恰到好处,无不足,无过激,故谓之和。由此可见,中庸是事物实现和谐状态的途径,也是目的。脱离了中庸,就是违背了客观规律,自然无法实现和谐的状态。

  叔本华有一个寓言,是这样写的:“有一冬天之夜,天降大雪,林中的豪猪冰冻不堪。后来大家寻到一间破屋,一起进去。起初,大家觉得寒冷,所以围做一团,大家分暖。只因豪猪只只身上都是刺,一碰之后,不得不大家分开。分开之后,又觉得寒颤,又想围聚分暖。如此分后再合,合后再分,往返数次才找到一种适当的距离,既不相刺,又可稍微分暖,就此相安无事,一夜过去。”叔本华的意思是说,这就是人类社会。这就是中庸致和谐的具体例证。

  对中庸的理解存在误区,有人认为中庸就是走中间路线,做老好人,一个人说往东,一个人说往西,中庸,既不往东,也不往西,往南走,或者往北走,大家都没有意见,皆大欢喜。这样的中庸与真正的中庸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中庸精神是对事物负责任的,是尊重客观真理的,绝不凭主观臆测。

  那么究竟什么是和谐呢?现在有人把“和谐”用拆字法来解,解成:有禾入口,人皆能言。我想这是不全面的。和者,融也。与“和面”的“和”同意。“和”讲的是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单一事物是不存在融与不融的问题的。所以说,和,就是两个或多个事物间的相融过程。谐者,洽也。融的目的是洽。和的目的就是谐,是需要达到的最佳状态。就像和面一样,不是倒入水搅拌几下就完事了,要想达到最佳状态,需要充分搅拌。这个道理是每个人都懂的。再如乐团奏乐,首先各种乐器、各个声部一定要合拍,然后通过不断磨合训练,最后达到最佳水平。

  中庸和谐理论是科学的。用唯物主义来定义,中庸是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主次矛盾或矛盾主次方面之间关系的方法。而和谐,则是中庸需要达到的状态,是主次矛盾或矛盾主次方面之间的共处共荣。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点题 ]做人不能高的做不成,低的不想做。

  [ 心得 ]人与人的思想觉悟、境界、资质都是不同的,所以,做人也同样是有差距的。义和礼,是高标准,信与恭,相对而言,就低一些。传统观点认为:亲,是亲近之人。意思是说:依靠亲近之人,也就可靠了。这样解前后句意思是毫不相干的,显得很唐突生硬。我认为“亲”应取引申意,喻指信恭虽不及义礼,却有相近之处,所以,才“亦可宗也”。从“亦”字可以看出,有子是劝人高的境界达不到,索性退而求其次,不能极端,高的做不来,低的不想做。我从小就梦想做个岳飞式的民族英雄,当兵打仗,不现实,我体弱多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又想做个大学问家,这成了我的人生目标,一直在努力着。但也得面对现实,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老子也曾经讲过“襟小不可以怀大,绠短不可以汲深。”用装东西和打水做比,兜小就不要装太大的东西,井绳短就不要取深井里的水。这是毫无意义的浪费。人生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要去做不可能完成的事,而是一定要把能做到的部分做好。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