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序二:聆听最愉快的声音 以做人处事来说,我们需要的知识并不多。但是,这些知识必须经由实践与体会,才能展现智慧的魅力。《论语》共有二十篇内容,如果“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是真的,那么“半篇《论语》可以护一生”也是有效的命题。关键在于:如何确实把握其中的道理? 两千五百年前的材料,可以跨越时空差异与文字隔阂,显示其中蕴藏的观念吗?这些观念在今天还有多少可行性与正确性呢?脑中存着现代思潮,言行披上孔子衣冠,难免显得格格不入;若是倒过来,心中领悟孔子思想,外表顺应现代生活,则会产生意料不到的效果。 一次,有人问柏拉图:“世界上最愉快的声音是什么?”柏拉图回答:真理。孔子两度以“一以贯之”描述自己的思想,表示他对于“与人生相关之事”找到了统合的观点,可以充分说明有关遭遇、命运、苦乐、生死、鬼神、信仰等题材,更可以归结为“仁”这一个字,其中涵盖了“人生应该何去何从”的意旨。譬如,他鼓励及指点学生“行善”,原因除了善是自我与群体互动的良性循环之外,也涉及人性“向善”的理解;至于择善而行的目标,则是为了止于“至善”,亦即孔子为自己所定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若是忽略“吾道一以贯之”这个原则,《论语》的启发性与说服力都将大打折扣。整部《论语》扼要言之,就是“真诚”二字。处于春秋乱世,礼坏乐崩,人间规范瓦解,不知将伊与胡底。孔子之挑战不只在恢复礼乐,更在揭示其本源,亦即人性的基础。人性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真诚”出发,体察内心有着“安与不安”的状态,就是“向善”力量存在的明证。 其次,由于“善”的界定是“自我与别人(可以推及天下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行善的难点在于如何判断此一适当关系,以求“择善固执”。弟子向孔子请教“仁”的地方,无不出于类似的考量。儒家重视学习,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自己也从“志于学”,经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阶段,步步往上提升。 如果“善”的效应在于自我与人群的安顿,那么孔子还有求真与求美的生命特色,并且他对“天”更有深刻的信仰与依赖,展示向着超越界开放的终极关怀。现代人强调全人教育,请求全方位的生命发展,试图建构旁通统贯的价值与人生观,都可以在《论语》中获得指引。 过去二十年来,《论语》一直是我研究及教学的重点。 1999年《论语解读》在台湾出版。2006年该书在大陆钱装书局出版。并且,近年来在台湾我已在社会上升办了若干期《论语》讲授班。所论述者,无不出于周全的思虑,并且可以付诸实践。对孔子的思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2005年在台湾出版《论语解读》CD版(52张)。以期广为流传。身为华人,一生之中仔细读一遍《论语》或听一遍《论语》,才不愧身为此一语文及此一文化的后裔。推崇孔子的上策,就是理解及实践他的理想,愿共勉之。 (本文系傅佩荣教授写给《论语》CD出版品的前言) |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