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小议当前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者:焦育民
近日,笔者在同基层一些培训部门的同志进行座谈的过程中,发现了当前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基层同志谈到的三个事例,催人猛醒,发人深思。
事例一:在一次对劳动力转移培训如何进行补助的调研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国有培训单位的负责人无一例外地强调经费的问题,希望国家能够支持他们培训经费。而来自民营方面的声音则大相径庭。一位多年从事培训工作,且在全省颇有影响的私立学校的校长说,国家财政扶持劳务输出是件好事,这些扶持资金我们可以不要,可以给相关的职能部门;我们需要的是与公立学校同样的政策,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更好的协调和指导,多办些事,少收些钱,这就是给我们的最大的支持。这一事例让我们想到,就在我们的公立培训机构整天囿于经费的困扰时,民营培训机构却不是伸手要钱,而是要政策,要政府更好的服务行为。这就启示我们,在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要不拘一格,惟贤是举;要调整相关政策,把公立和民营两方面的有效资源进行整合;要以最终转移效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主要标准;要对做出成绩者继续予以支持,不能做出成绩者取消其转移培训资格。这个事例还启示我们,经费问题不仅要依靠公共财政的支持,还可以多渠道筹措解决。一是培训机构信托办学等方式自筹,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二是探索由用工单位和劳务人员按比例分担,也就是充分体现“谁用工,谁出钱;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
事例二:某县作为陕西省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试点县之一,国家财政通过项目下拨了30万元的经费,要求完成培训输出4000人的任务。该县农业局分管项目实施的局长谈到此事时说,他算了一笔账,30万元的经费平均分到每个待转移劳动力身上仅有75元钱,不算培训费,仅输出的中介费每人就得要500多元钱。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一是国家用于转移的经费确实不足,基层培训中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指令性的培训输出任务太重,超出了基层培训机构的承受能力;三是同样的培训输出,有的单位能够想方设法去完成,而有的培训机构却总是依赖于资金的投入和成本的加大来完成任务。由此说明,客观上国家要理解培训机构的艰难,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适当调整承担任务;主观上各级培训机构要千方百计,殚精竭虑,把劳动力转移当作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项职业,全心全意地做大做强。要发现和树立一批劳动力转移开展得好的榜样式培训机构,总结其经验,摸索其规律,完善其路子,以先进帮助后进,以先进带动后进。
事例三:外地一大型服装厂急需一批员工,某职能部门立即与两个有输出能力的县培训机构联系,通过行政手段各招收了20多人进行免费培训,外地厂家也来人进行了考核。就在职能部门包揽了其劳务中介费用以及赴外打工的路费,只等送人去上岗的情况下,问题出来了,原来招收并培训了的人却不愿意去了。一个县的说法是选录的民工中有该县一个干部的未婚妻,因该干部不同意她出门打工,其余的人也都不愿意去了。另一个县的说法是,由于职能部门仅仅包揽了中介费和路费,而没有同意民工培训期的伙食费而不愿意去了。看了这个事例,让人觉得农民群体长期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使得他们因循守旧,容易盲目跟风,别人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再就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他们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就成为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最主要的是安下心,俯下身,深入村户当中,走到群众中间,倾听群众的声音,细致耐心地做好宣传动员。农民最看重什么?经济效益。那么就要以“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心态,采取“说明白话,举明白事,算明白账”的办法,不摆空架子,不当救世主,以最朴实的语言,以身边最朴素的例子,向农民朋友讲清楚务工和务农的效益区别,讲清楚风险和收益的唇齿关系。尤其是通过一批出门打工的先行者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农民朋友就能较为放心地接受务工这一新事物,并逐渐主动地接受培训,参与输出。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和输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中间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讨,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去归纳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并最终造福于千百万老百姓。
更多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