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培训文摘下一页 管理培训:成功经理核心能力培训

[福建]龙岩抓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强化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作者:林仁芳 来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

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本高于物质资本。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

一、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地位和作用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和体能。闽西农村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开发培训农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作为主体的广大农民素质的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利于改变我市农民素质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不适应市场化、不适应非农化的状况。

2、开发培训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需要。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农民作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者,其素质的提高、知识化过程将决定现代化进程。

3、开发培训农村人力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由原来的依靠自然资源开发转化到依靠科技开发和人的素质提高上来。

4、培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需要。没有农村的全面繁荣,就没有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全面繁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更快、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根本的问题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农民的知识化进程。只有解决农民的知识化问题,解决其他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从而达到“以农村的发展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来带动农村的繁荣”的目的。

5、培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需要。“以人为本”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就是要实现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经济工作的一次重大的观念更新、重大的战略调整。大胆改革“见物不见人”的传统管理体制,坚持抓事、抓物和“抓人”的有机结合,努力建立有利于农村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要树立人的能力建设意识,既要抓生产能力的增长,更要抓人的能力提高。

可以说,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不论是从经济角度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还是从政治角度提高农民参与农村事务的管理能力和村民自治水平,都是极其重要的。是强化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根本解决“三农”问题,避免重蹈“拉美现象”覆辙的重要措施。

二、闽西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基础和潜力

1、我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具有相当的基础

闽西大规模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始于1992年,当时的地委、行署把开展农科教结合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措施来抓,10余年来,全市通过农科教结合等形式共培训农民近100万人次。有80%以上农村青壮年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5%以上农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在现有农村青壮年劳力中,通过各种技术培训已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的有6万余人,已获得“绿色证书”的有1.59万人,已取得农民技术职称的有6467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市加强了农民非农职业技术培训。200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劳务开发工作,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2003年,全市举办引导性培训89030人,其中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培训结业证书4.1万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14724人,其中获得全国通用职业资格等级证书4659人。今年全市在4个县实施“阳光工程”的同时,全面启动“万名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工程,对参加常识性引导型培训的农民实行“三免”,即免教材费、免学费、免办证费;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实行定额补助。今年1—9月份,全市已举办引导性培训31038人,“职业资格证书工程”培训8352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4346本,4个示范县完成“阳光工程”培训5502人。据抽样调查,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掌握初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的比重,由2000年的不足5%上升到目前的近12%。

在培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过程中,我市根据农村住户拥有电话机、电视机、电脑、能上网的农户的比例逐年提高的实际,充分利用电话、电视、网络等信息传播手段和现代媒体,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在龙岩电视台开设了“布谷声声”、“农科教之窗”、“农民闯天下”等栏目,建立了农业农村网站,把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搬上了电视荧屏、搬上了网站,把“课堂”设在农民的家里,开设了免费语音电话,开通了969155电话热线服务,以最快的速度,把科技知识和职业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促进了农民增收方式和农民身份的转变。一是农民增收方式由过去的面追求农产品的数量和产量,转到注重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上来。全市农产品优质率达62%,在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农民务工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据抽样调查,今年全市外出农民月劳务收入由第一季度的728元提高到第三季度的813元;外出农民月寄回现金或带回现金由第一季度的238元增加到第三季度的261元。二是许多农民从短期、季节性外出打工,发展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约42.3%的外出农民成了城市企业的产业工人或城市商人。少数农民从单纯外出打工赚钱,到回乡投资兴办企业,全市近三年有相当一批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创办企业400余家,从“打工者”变为“创业者”、“企业家”。还有一部分人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从2002年下半年到2003年底,共有43728名农民在本市城镇办理了城市户口。

2、我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仍有巨大的潜力

龙岩是山区农业市,有乡村人口243万,占总人口的85%,农村劳动力122万,近年每年仍有3.5万后备劳动力进入社会,这是宝贵的财富和潜在的发展优势。目前农村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壮年已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的骨干力量,这一群体文化程度较高,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思想更为解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现在,农民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科技下乡,农民抢着学;技术培训班,农民抢着上;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我们必须把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掘调动出来,把农村丰富的劳动力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转化加快发展的人力资本。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市在培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整体部署、通盘整合,只是在几个单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体制、新机制方面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在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障碍。

1、培训制度障碍。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受到歧视性制度和政策的不公平待遇,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分配制度等等都对农民不利。虽然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进一步加大解决农民权益问题,但由于惯性作用、执行力度及地区差异等,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必然是长期的、艰难的。

2、培训主体障碍。一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仍然偏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全市农村劳动力80%左右,农民掌握的知识,大多是传统增产实用技术,对农业进入新阶段所需新知识、新技术掌握较少,对非农产业职业技术掌握更少。二是由于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农民的收入较少,以及饮食营养欠缺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三是农民的社会心理素质较差。一些农民仍然存在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观念,他们不愿意冒风险去接受新事物,缺乏进取心,而且自强自立的心理素质也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甘于贫困和碌碌无为的精神贫困现象。

3、培训体制障碍。一是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条线各自规划,自成体系,互不连通,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大的情形同时存在。二是有限的农村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由于教育培训工作的选项、资金、师资、教材、场地、证书等要素无法统筹安排,共享利用,导致教学水平不高,整体效果不佳。

4、培训市场障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特别是在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都不适应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需要。

5、培训政策障碍。一些地方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定位不准确,工作无从着手。不少地方的党委、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放在应有位置,年初无计划,年终无考核,政府调控处于“空挡”状态。

四、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重点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心理开发、伦理开发、智力开发和技能开发等方面。其中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和智力开发,提高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首先,在稳定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主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技术工缺口非常大。很多城市都出现了高级技术工人的工资高于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情况。企业的用人原则日趋理性,用人机制从学历本位逐步转向能力本位,中国社会逐步从“学历型社会”转向“职业证书社会”。其次,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健康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我国大多数农民,目前不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外出打工,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因而强健的体魄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新一代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具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现代农民。 

五、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途径

1、以教育性开发为基础,创建学习型农村

创建学习型农村最能动的主体是农民,必须从转变农民的观念入手,做到四个转变:一是由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终身学习观念;二是要将书本上的学习转变为实用性技能学习,重点放在就业能力上;三是要将学校学习转变为工作、生活中的学习,使学习工作生活一体化;四是由行政命令式的学习转变为自觉自主的学习。创建学习型农村必须重构农村教育体系,发展开放式农村教育,开展多层次(从学前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多方位(如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种专业培训)、多方式(包括面授、函授、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远程教学方式)的教育,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创建学习型农村没有现成的模式,各地应加强研究探索。从今年起,我市选择一批有条件的行政村,开展创建“农民之家”的试点工作。“农民之家”集培训教育、信息咨询、组织活动、文体娱乐为一体,突出学习和咨询功能,是探索学习型农村发展的好模式。“农民之家”建成后,村民可以在“农民之家”内找信息、学科技、学文化,或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什么麻烦,都可以到“农民之家”或通过上网查询,或求助农业服务热线、免费语音答录系统,找到满意的答案。

2、以转移性培训开发为重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有序流动

转移农村劳动力,也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使他们受到现代化的熏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本领,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产生了重大的作用。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从政策、项目、资金、机构、机制等方面全力推进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1—9月份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60.33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4%。今后我们要总结这几年农村劳务开发的成功经验,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措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职业推介、权益维护等全过程“流水线”服务,并逐步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安居、户籍、子女就学、劳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3、以制度性培训开发为关键,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

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社会保险制度。我们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加强规划,分步实施,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有效提高。在养老保险方面,可以先实现较低水平的保障;在医疗保险方面,目前首先解决大病医疗保险,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实行普通医疗保险。争取用15—20年的时间,分阶段将两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再逐步建立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如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最终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乡所有的人口。

4、以政策性培训开发为保证,营造农村人才成长与创业的环境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培训投入机制。按照财政拨一点、用工单位出一点、培训机构让一点、个人付一点的办法解决教育培训经费问题。二是建立农民学习成就认可制度、评价制度,完善绿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聘,允许农民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乡镇干部选拔等。三是放开对农村人才创业的各种限制,切实降低注册门槛,简化登记前置审批程序,加大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充分激发农村人才的创业热情。四是市、县、乡均应组织农村人才的评选活动,鼓励优秀农村人才脱颖而出。

六、现阶段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几个着力点

1、政府主导培训。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进、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机制,市、县都要相应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体系。政府将各方面的力量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合力,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

2、科学规划培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根据龙岩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发展定位,并结合闽西农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重点目标是,打造闽西“农民技工大市”品牌,大力实施“十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从明年起,用5年时间,扶持10万农民参与技能培训(每年“阳光工程”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各1万人),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蓝领”。

3、加大培训投入。一是各级必须保证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享受九年制教育的权利,并从经费和条件上予以充分保证,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零收费,使他们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二是对参加职业技能学习的农民,加大扶持力度,设立农民教育专项基金和困难群体教育扶持基金,设立“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扶持奖励基金,使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不交费或者少交费。三是拓展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渠道,调动办学与上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以改变办学者因无利而少办甚至不办,农民又无力交费而不愿学的两难局面。四是对农村困难家庭的大中专学生,开展助学行动。

4、整合培训资源。有效整合农业、教育、劳动等有关部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农民培训基地,统筹规划和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任务,消除各自为战、分散投入、重复培训等现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用工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对社会力量、用工企业举办农民教育培训实行税费减免。开展城镇教育支农活动,动员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街道等社会各界以及城镇居民个人共同参与。横向上可以分区划片、包干帮扶;纵向上可以行业对口、专门帮扶。鼓励城乡“校校挂钩”,城市各类学校可以通过设备图书捐赠、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教学交流、师资辅导培训、教师轮流支教等多种办法,给予农民教育最实用、最有效的扶助。

5、分类指导培训。一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总结推广上杭县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经验,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建立起“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二是对青壮年农民,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用工单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短期职业培训,培养熟练工人。三是对后备农村劳动力,开展“初三下”和“高三下”分流教学,组织无法继续升学的初、高毕业生,利用最后半个学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后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培养技术工人。四是对留守家中的农民,以典型带动、科技推广、现身说法、现场指导、送教上门等方法,主要传授现代农业技术,使他们成为新型的农业劳动者。

6、城乡统筹培训。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对农民的就业歧视;建立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库和遍布农村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当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劳动部门要增强服务农民意识,减少环节,降低收费;计生管理要强化“流入地”为主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农村人力资源流动中变户口管理为身份证管理。要充分利用山海协作、区域协作的通道,实现与沿海地区、周边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对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副书记)

更多

培训文摘

培训网-劳动力转移培训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