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培训文摘下一页 管理培训:成功经理核心能力培训

[浙江]云和县构筑农民素质培训新机制的调查

为了有效贯彻实施省政府推出的“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近两年来,云和县人民政府以整合培训资源为抓手,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主线,以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努力创建农民素质培训新机制。为探索在新形势下农民素质培训的新途径和新经验,笔者对此作了初步调研。
一、云和县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情况
云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瓯江上游,是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县。全县总面积984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170个行政村、1150个村民小组。全县有农户24669户、91225人。农村劳动力58738人,其中有效劳动力57781人,占总劳动力的98.32%。在全部有效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6943人,占12.02%;初中文化程度的23659人,占40.95%;小学文化程度的20535人,占35.54%;文盲半文盲的6644人,占11.50%。
2003年,农村有效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30664人,占53.07%;从事第二产业的12057人,占20.87;从事第三产业的15060人,占26.06%;全县向非农和异地转移的共27415人,占47.45%。其中转移到县外从事农业综合开发的6683人,占11.57%。

以上数据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仍占“半壁江山”。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农民素质培训的基本成效
2003年,全县农民参加素质培训9506人。其中,普及性和引导性培训8246人,占86.75%;职业技能培训1260人,占13.25%。其中已就业1160人,占92.06%。2004年上半年,全县举办农民普及性培训班47期,参训4928人;举办引导性培训班15期,参训1135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4期,参训313人。
去年以来,经培训、考试合格的1261人。其中,由就业处负责考核并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49人;由农业部门核发“绿证”944人、农函大结业证书98人;由县科协核发农民技术职称证书170人。
经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素质,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站的资料显示,2004年,全县发展代料黑木耳1710万袋,比上年增加1510万袋,增长了7.5倍。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已转移劳动力的增收。据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统计,2003年,全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合计净收入15043.37万元,人均5487元,是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829元的1.94倍。
三、农民素质培训的主要措施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原属县人劳社保部门负责。但由于人劳社保部门日常与农村、农民联系不多,对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民就业趋向、农民对培训的要求等缺乏了解,显然难以适应此项工作。因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此进行了大胆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专门机构,强化组织协调
为了切实加强对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2003年8月,建立了“云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转移办),具体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为了整合培训资源,2004年1月,建立了“云和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资源整合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协调办),同时设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中心,并与上述两“办公室”合署,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农民素质培训事项。办公地点设在县农业局(农办),工作人员由县农业局(农办)内部调整组成。各乡镇也先后建立了相应机构。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领导和协调机构对全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实行五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制定实施培训规划,统一选编培训教材,统一聘任授课教员,统一管理培训经费。专门机构的建立,强化了全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推进了该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整合培训资源,实现效果共享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资源整合实施意见”,组织农业、人劳社保、教育、科技、财政、建设、扶贫、科协、司法、经贸、供销、工业园区、林业、水利、移办、妇联、共青团等20个部门参与培训资源的整合。整合的主要内容有:农民素质培训的组织、培训规划的制定、实施方案的确定、培训教材的选定、教员的聘任、资金的管理使用等。经过整合,充分发挥了资源的集中优势,有效地克服了过去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政出多门、教材不统一、重复培训、低层次、低效能培训等现象。尤其是把各级财政分散安排给有关部门的培训经费集中管理使用,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今年,已整合落实培训经费80万元。
农民素质培训资源的整合加大了培训力度,增强了培训的规范性,提高了培训效益,实现了各职能部门培训资源和培训效果的共享。
(三)统一编制规划,分层次组织实施
一是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提出培训方案,经县协调办综合筛选后编制全县农民普及性和引导性培训规划,各乡镇按期组织实施,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提供服务。规划下达后,各部门不得再擅自到乡镇组织培训。目前,已落实2004年农民普及性培训8000人、引导性培训3000人的规划。

二是各乡镇向县培训中心上报本年度要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和办班门类。经县协调办综合后制订全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届时由县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实行订单、定点、定向、定业培训。2004年,已落实电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

三是落实农村预备劳动力素质培训规划。云和县平均每年约有700余名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务农。因长期在校求学,他们对农业实用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知之甚少。因此必须进行普及性和引导性培训。此项工作落实给县教委负责组织实施。
四是落实岗位培训制度。凡是在企业就业未经技能培训或虽经培训尚未取得技能资格证书的农民工,由用人单位负责选送县培训中心或自行办班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发证。
五是督查农民素质培训示范乡镇培训规划的落实。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和农民就业趋向,云和县政府确定赤石乡为以木制玩具业为主的二三产业技能培训示范乡;黄源乡为以异地开发食用菌为重点的新技术开发培训示范乡;雾溪乡为以笋竹林、中药材为重点的实用技术培训示范乡。县协调办和培训中心对该3乡培训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检查指导,加大服务力度,推进全县农民素质培训均衡发展。
(四)统一“两教”工作,推进规范运行
过去,经常出现不同部门先后到同一乡镇组织农民进行雷同内容培训的现象。由于教材不统一,教员不同,而且有的教员仅凭自己的经验讲课。因此虽然内容相同,授课的重点却不同,甚至对关键技术问题处理方法也不同,使参训者难以适从。为了克服上述现象,县培训中心编制了统一的授课教材。主要有:“代料黑木耳生产技术”、“高山反季节小辣椒生产技术”、“名茶生产、加工技术”、“坚持诚信理念,规范务工行为”、“务工基本知识”、“规范签订各类经济合同”、“遵循劳动法规,维护合法权益”等十二个教材,实行统一授课。各乡镇组织农民培训时,无特殊情况并经县培训中心同意不得擅自改变培训教材和内容。
为了达到同一培训课题由同一人授课、同一人出试题的要求,县协调办统一从有关部门聘请了23名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授课经验的干部作为全县农民普及性和引导性培训教员。其中:法律法规2名、精神文明建设2名、务工指南2名、时事政治2名、农业科技15名。各乡镇组织农民素质培训时,无特殊情况并经县培训中心同意不得请除上述教员以外的人员授课。
(五)建好培训学校,落实培训阵地
云和县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建立农民素质培训学校,做到场地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培训设施落实。经资格论证和条件认定,确定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县农机化培训学校为全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训对象是有一定特长和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使他们掌握转移就业必需的技能和相关知识,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同时,确定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农民普及性和引导性培训学校。主要培训对象是农村种养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社员及准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对他们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和就业指南等知识的培训,为自身转移发展创造条件。
四、几点体会
云和县在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中,在组织领导、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培训经费的统一管理使用、部门与乡镇的协调联动、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逐步创建了适应实际需求的农民素质培训新机制。通过调研,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强化了培训的规范性
由于实行了“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制定实施培训规划、统一培训教材、统一培训师资、统一资金管理”的“五统一”战略,有效地克服了过去农民素质培训政出多门、分散培训、重复培训、低效能培训等弊病。各乡镇也由过去疲于应付部门组织的培训转为有计划地实施县统一下达的培训规划。乡镇举办农民普及性和引导性培训班,只需将办班具体时间告知县培训中心,县培训中心就可按照“规划”中确定的该乡镇办班课题通知已聘任的教员按时赴乡镇授课。由于对农民培训实行培训--考试--发证的程序,增强了培训的严肃性,营造了参训农民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认真答卷和积极咨询的浓厚氛围,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培训的规范性。
(二)加速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培训产业的形成
构筑“五统一”的农民素质培训运行机制,政府始终处于组织领导的地位。通过资源整合,重组农民素质培训的要素,把原来分散在有关部门的有限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培训设施的改善、培训教材的选置和编制、授课费用等公务支出以及参训农民的部分生活补助,农民自筹负担部分生活费和技术资料、证件工本费等费用。这种集中使用财政补助资金和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相结的筹资方法,大大提高了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互补了县财政和农民两方面的资金困难,既不额外增加农民负担,又提高了农民智力投入的自觉性,这种运行机制对欠发达地区是行之有效的,有利于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培训产业的形成。
(三)提高了培训资源的利用率
过去,有关部门也频频到乡镇组织农民培训。但有的是为了应付年终上级对本部门的考核,有的则是为了给本部门增添政绩。两者都只重视参训人数的多少,而忽视了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培训资源的整合和要素重组,各职能部门实现了培训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和培训效果的共享,提高了培训资源的利用率。
(四)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提高了培训效果
过去,部门组织农民培训经常出现盲目培训、拢统培训的现象,有的甚至仅利用乡镇召开干部会进行简略讲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效益低下。培训资源整合后,在编制培训规划时就根据区域产业的特点确定各乡镇不同时节的培训课题,农民自主选择课题参训。尤其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时,充分发挥农民一技之长的优势,尊重农民的选业愿望,自愿报名参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充分调动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彻底避免了“想学的找不到施教的,施教的找错了参训对象”的现象,使参训农民人人学有所用,增长了“下海淘金”的本领,创造了“转移”的条件。
(五)增强了农民的法制观念
云和县在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中,把《劳动法》、《经济合同法》的有关章节列为农民的必训内容,使外出务工和异地开发农民逐步认识到签订劳动合同和各类经济合同以及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培训,近两年来外出异地开发农民向教员咨询如何签订经济合同和要求印发经济合同样本材料者络绎不绝,农民工在异地发生矛盾纠纷时,善于向政府和有关部门请求法律援助。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外出农民请求政府和有关部门法律援助解决重大经济纠纷案件27件,挽回经济损失110余万元。事实证明,创建“五统一”的农民素质培训运行机制,有利于农民的法制观念的增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更多

培训文摘

培训网-培训与就业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