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城阳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纪实
2004年,城阳区建立健全了由11家社会培训机构组成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培训农村劳动力近万人,其中7200多人实现了平稳“转移”,有的年收入可达万元以上。
一年间,在“政府埋单、市场运作、企业挂钩、部门协作”机制作用下,全区的农民“订单式”培训班、技能培训班、创业培训班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架起了城乡统筹就业的“金桥”,增强了城阳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一
城阳经济发达,劳动力紧张,农民是二三产业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城阳区的外企多,招工时很注重员工素质,而就本地农民而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又普遍较低。对于城阳区来说,加强农民工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尤为当务之急。
为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城阳区依托各类培训学校,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同时发挥企业优势,积极与企业加强联系和协作,建立专业齐全的培训实习基地,以确保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时效性。
为保证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能找到工作,城阳区不仅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定向培训、按需施教”的原则,确定培训工种。还对培训农民全部实行“先订单后培训”的方法,即学员在培训之前先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训协议书,各街道办分头与农民、企业和企业服务中心签订责任状,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措施。
为确保农民学出来、立得住,城阳区出台了《城阳区2003-2007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取消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的区别,建立统一的就业制度,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在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上一视同仁……
二
城阳区将劳动转移就业服务工作覆盖街道、村庄。
按照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要求,完善街道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城阳区的8个街道全部建立起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
城阳街道劳动保障中心逐步建立培训与就业结合的基地化运作新机制,在输出输入地分别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和安置基地,实行对口挂钩,定向培训和定向输入,切实提高培训转移就业效果。目前,城阳区已建立11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和11个就业安置基地。棘洪滩街道选取多家当地较大的企业作为职业培训定点实习单位,实行实地培训,就地安置就业。这个街道还对农村劳动力实行就业扶持,对新成长的劳动力实行全面培训,对本地用工量较多,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实行挂钩培训,使培训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去年7月30日,青岛北部人力资源市场举行了隆重的开业仪式,这处2千平方米的就业大厅,能同时容纳600人应聘,实现了城阳区劳动力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同时,青岛北部人力资源市场还配备了农村劳动培训教室。据了解,2004年,青岛北部人力资源市场共收集、发布信息27300余条,本地农民招聘信息直通街道,求职者一个电话、一个电子邮件即可完成求职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公开、共享的程度,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三
在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过程中,城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农民。
流亭街道的庙头村有360户村民,近年来由于流亭机场扩建工程占用了村里的部分耕地,部分种地的村民也由于种植面积小等因素,种地赚不到钱了。可村民想进城工作没门路,想富裕又苦于没出路。
2004年春节刚过,城阳区劳动保障局决定在这个村开展“为百姓富裕送岗到家、为农民进城就业搭桥”活动。很快,区劳动力市场组织部分企业共带着300多个岗位来到庙头村。村民们闻讯后纷纷走出家门,根据自己的特长争相与企业签定用工协议。村民刘祥26岁的儿子和18岁的女儿外出帮工没赶回来,刘祥便替儿女与用工单位分别签定了缝纫维修和缝纫工两份协议书。没有特长和技能的村民,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区劳动保障局签定了学习培训协议,培训费全免。
当30岁的肖华和32岁刘辉,在自己的家门口被青岛波尼亚食品公司和海华中联聘为电工和司机时,两人惊喜地说:“做梦也没想到能在自己家门口找到工作。”
城阳人不会忘记2004年春天那次声势浩大的城乡就业洽谈会。
那天,岛城骤然降温,但前来参加“城阳区城乡统筹就业大型洽谈会”的人们,冒着料峭的寒风一齐涌向了区城中心的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大院。共有中脉科技、中国人寿、青岛四方机车厂等近百家企业前来招聘。一上午时间有近4000人报名应聘。夏庄街道少山村48岁的于坚被聘为科技员。这位朴实的村民含着泪花说,托亲戚朋友找了8年工作,没想到今天这把岁数了还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据统计,这次城阳区大型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洽谈会共有1000多像于坚这样的村民与用工企业达成用工协议。
从今年起至2007年,城阳区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年培训农民6000—8000人。
城阳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给城阳大地披上了春光,带来了暖意,也为城阳农民带来希望。
更多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