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遵循市场规律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培训
自中央组织部、中国科协《关于印发<2002年—2005年全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规划要点>的通知》以后,襄樊市委组织部、市科协认真学习、贯彻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出发,从党员干部的成长规律着眼,从培训工作的运行规律入手,研究制定了《襄樊市2003年—2005年农村党员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在观念上、机制上、载体上、效果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培训观念上的创新,强化培训工作的领导、引导和督导
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说明我们培训工作的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我们调查发现,在基层有相当一部分同志习惯于依靠由组织部门发文,上级下拔一笔经费,聘请一批教师,基层党组织安排一批学员到党校听听课的传统模式。而基层同志普遍反映:这种完全行政化的培训行为,其效果并不好,学员厌学,教师厌教,大批学员“应付差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好的典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要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必须由依靠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市场机制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自去年以来,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在指导思想上实现由指令性培训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实现与市场对接。各级组织部门除必要的指派村级主职干部集中培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适用技术培训应围绕群众的所需、市场的所要、农民的所求放开培训市场,不搞或少搞“命令”式培训,要坚决抛弃过去那种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命令办法。各级组织部、科协要努力运用市场手段来配置社会资源,为培训工作搞好服务。今后的培训工作职能不是组织部、科协办了多少培训班,培训了多少人,而是在于对培训工作的引导、指导、督促和检查,在于工作做的怎么样了;要在培训的机制上、政策上、环境上下功夫,真正行使好组织部牵头抓总,科协组织统筹协调、交流信息、反馈情况等服务职能。由此,全市上下大力营造培训的良好环境,激发农村党员干部自发地学习适用技术。枣阳市用“一建双联”工程把1800多名农村党员吸引到公司制农业中学习技术;谷城县无职党员的30个科技先锋岗成为全县30面学科技、用科技的红旗;宜城市的1000个科技文化中心户成为全市农村党员“零距离”培训的大“课堂”。实践已充分证明:只有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位置,行使好自己的职能,运用市场价值的方法引导党员干部进入市场、进入整合的社会培训资源中自觉地受训,才可能使组织部、科协从培训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宏观地指导全市的培训工作。
二、培训机制的创新,为培训工作增添不竭的动力、活力和生命力
各级组织部门、科协组织紧紧围绕培训工作的“三实”原则,在机制上强化措施,力求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实现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与科学规划相结合。全市所有的县(市)区均制订了2003-2005年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就培训的主导方向、主导产业、主导形式和主导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强化领导服务责任制,把工作落到实处。要求科协组织培养典型,抓点带面。用目标考核体系检查督办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是实现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与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相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一方面村组干部精简了,一方面工作要求更高了,为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谷城县在全市率先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让农村党员干部在广大群众中光彩亮相,让无职党员有科技致富责任感和带领群众科技致富的使命感,从而激发他们作为共产党员的荣誉感。促使他们投入到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的大洪流中,带头掌握先进适用技术,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致富,保持农村党员的先进性。目前,全县28个村设立了科技致富岗30个,带动一万多农民学技术,自觉学科技已蔚然成风。
三是实现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与“说事”制度相结合。说事制度贯彻了民主精神,拓宽了民主渠道,使党员干部立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南漳县界碑头村将农村党员干部接受培训、掌握适用技术情况与“说事”制度有机结合,一方面亮像自己的先锋作用,另一方面向其它党员群众传播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用说事制度开展培训工作,用培训工作促进说事制度的贯彻执行。两项工作互相促进,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四是实现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与“一建双联”工程相结合。建公司、联基地、联农户是基层党组织提高农村驾驶市场经济的能力,带领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之一。枣阳市号召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带头创办、参与联办农业公司,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寻求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盘活集体资产的致富之路。实施过程中,把培训建在公司制农业上,利用公司制农业的市场吸引广大的农村党员干部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参训人员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给农业公司,反过来,农业公司支持培训工作进一步深入。目前,枣阳市已创办农业公司1500多家,带动高效农业基地2万多亩,受训党员1万多人,农民因此人平可增收300元。
五是实现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与建立激励机制相结合。(1)坚持把农村党员干部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效果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作为评选“五好”村党支部、“六好”乡镇党委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两年组织一次表彰奖励,切实增强党组织的责任感。全市30个红旗村在培训工作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坚持推行“两证”制度,激发农村党员干部学用科技的内在动力。(3)坚持育用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作用,做到优先在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在优秀党员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在优秀后备干部中优先挑选具有双带致富能力的党员进入领导班子,全市先后选拔3000多名科技带头人进入村级领导班子。
三、培训载体的创新,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实用性、实际性和实效性
各地在巩固原有培训主渠道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培训载体,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变过去单一培训载体为综合性培训截体。
一是用龙头公司带动农村党员干部适用技术培训,积极探索公司型培训模式。利用龙头公司开展技术培训,它既是农业公司发展的内在要求,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用公司的实力承担农村党员干部学成后的风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普遍感到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能见效,从而大大增强了培训工作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性。襄阳县正大集团组织全区一半乡镇的党员干部学习玉米种植技术,并包种、包技术、包回收,以订单农业网络农户1.8万户,带动了当地党员干部开展技术培训,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二是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推行远程教育网络培训方式。2003年4月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局、市科协三家联合建立金钥匙—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站,并精选网站内容,编辑《金钥匙快报》,每半月一期下发到全市各县(市)区乡镇村组,目前,已有50多台电脑入网经常点击培训网站。各地还在重点乡(镇)、村以及有条件的农业公司、农技协和致富大户联通金钥匙—襄樊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站,及时了解网上发布的各种信息,指导当地农村党员干部适用技术培训工作。宜城市何骆村、草店村还把网上信息定期转载在科技信息墙上公布,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接受培训。
三是依托党员科技文化中心屋(户),开展针对性培训。文化科技屋的蓬勃兴起,解决了农村党员干部进行“零距离”培训的大问题,目前樊城、襄城、南漳科技文化屋(户)遍地开花,不但组织部、科协创办,而且统战部、宣传部、教委等单位积极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宜城市在多年培养的科技示范户当中选择那些文化素质较高,科技意识浓厚,热心公益活动,邻里关系和睦,家庭住房宽敞,环境卫生整洁的农村党员,扶持建立1000个科技文化中心户,投入科技图书250万册,适用技术影碟2万多套,承担起农村党员干部随到随借书,随学随培训的任务。目前,全市通过党员科技文化中心户的辐射教育,已有800多名党员干部新掌握了1-2门适用技术,带动了10多万青壮年农民掌握了1-2门适用技术,涌现了一大批“科技能人”。樊城区的省、市、区文明单位与36个文化科技书屋农户共建对口帮扶,施行“文化科技书屋”配套设备共建,赠送科技图书达5万余册,电脑、电视达10台、影碟机达11台。农民说:“不出村我们就可以学到技术了”。
四是以农技协为纽带,网络和吸引广大的党员干部开展技术交流培训。各地变行政化组织培训模式为利用社会中介组织力量,让农技协承担起适用技术培训的任务。他们力求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抓好培训条件建设,致力于解决培训工作办得起的问题;坚持责任承包及网络辐射、骨干帮带相结合的办法,致力于解决党员干部学得会的问题;坚持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丰富培训内容,致力于解决培训技术用得上的问题;坚持面向市场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注重培训效果,致力于解决培训工作有实效的问题。吴店甘蔗协会几年来先后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群众1.5万人次,有1600多人成为科技示范户,仅吴店镇就发展甘蔗1.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4400多万元,亩平增收3000元,该协会被评为“湖北省星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目前全市已有农技协组织510个,专业种类89种,会员人数达7万余人,占全市农村人口1.67%。
五是引进智力优势办基地,开展实践性培训。各地适应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围绕“一县一品”农业政策,采取“自办、联办、协办、技术承包”等方式,大力兴办农业产业化基地,着力开展实践性技术培训。枣阳市精致农业公司由16名党员投资入股240多万元,兴建了集培训示范、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2002年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000多人次,网络210多名农村党员干部和3000多个农户,形成了6000多亩的新特优果苗繁育基地,当年产值300万元,利税30万元,成为全省优质水果示范基地。该基地2002年被市委组织部、市科协确定为全市农村党员干部适用技术培训基地。南漳县武安镇从自身实际出发,引进中国苎麻研究所来该镇办基地、搞实验,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提高当地种植水平,先后培训农村党员群众3.2万人次,其中农村党员干部3200多人次,有4000多户成为科技示范户。二OO二年,全镇发展苎麻6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成为全国苎麻生产基地之一,为广大农户找准了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四、培训效果的创新,显示出农村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通过我们坚持不懈地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不断地在探索中开拓创新,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学几门实用技术本身,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应。
一是大大提高了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素质,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目前,重视科技,做好科普,已经成为共识,学科技用科技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适用技术的推广运用速度在不断加快,科技在农村经济中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适用技术的市场化运作在不断成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不断推进,涌现出了吴店的甘蔗、洪山嘴的大仙桃、紫荆的黄姜、冷集的花椒等一大批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名气的产业特色乡镇。
二是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实用技术培训的有效开展,壮大了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先后有13000多名具有科技知识的党员进入了村支两委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经过科技培训的党员在新形势下找到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广阔舞台,不仅率先依靠科技致富,而且带领群众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群众高兴地说:“有知识的党支部指的路,我们敢走;有本事的党员带了头,我们敢跟。”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市农村形成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群众性热潮,枣阳的黄明军开展甘蔗技术培训辐射周边50多个村种甘蔗,郭大江身边有100多名协会会员跟随他科学制种20000余亩,他们都成为当地党组织的形象代表。
三是倡导了新风正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科技架起了连心桥,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了,建立在依靠科技共同致富基础上的邻里关系、人际关系更加和睦;科技治贫又治愚,带来了新风尚,农村社会风气和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大为减少。
更多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