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浦东老闲话"培训火爆 大多数为中小学生
“侬讲稀奇不稀奇啊!”这一句地道的浦东本地话,在当地土生土长的12岁陶琪赟却练习了不下10遍了,现在他能用这一些简单的“浦东本地话”与奶奶聊天了。昨天,浦东高行镇文广中心为期一个月的“浦东老闲话”免费培训班结束了,意外的是,现场有近千位家长带着孩子踊跃报名,其中不少都是土生土长的浦东当地人,他们纷纷表示,学说“自家话”为了不忘本,这可要比外语重要多了。
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学说本地话
一堂
课45分钟,授课老师说的全是“老浦东话”,讲台下众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咿咿呀呀”地用浦东本地话大声朗读起来,这是7月初在浦东高行镇文广多功能厅内“上演”的特殊一幕。原来,浦东高行镇“浦东老闲话”培训班正在上课,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0岁左右,不少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现场,高行中学初预班12岁的陶琪赟就是该课堂上的一员,他与身边大多数同学一样,基本上能听得懂浦东本地话,但以往他要开口却是一口“洋泾浜”,总是发音不准,脸红到脖子根,引来哄堂大笑。为此,小赟说的话越来越少,性格变得很内向。
为此,小赟的妈妈张小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和丈夫都是浦东的本地人,但儿子从小在学校里说的都是普通话,由于本地方言说得不好,小赟与奶奶说的也是普通话,时间一长,“自家话”都不会说,这就是忘本呀!
“7月初,我在高行镇图书馆内看见这个培训班的消息,这可是一个好机会,没有多想,马上就带着儿子报名了。”张小明对记者说,第一堂课上,老师教大家一些浦东本地话的基本发音,很多同学都不会说,儿子不怕被人取笑了,终于愿意大声开口说话了。在汇报演出上,小赟的表演格外出色,他朗读了浦东本地话版的《奶奶房里的笑声》,就是一口地道的浦东本地话,引来阵阵掌声。
电话里,记者采访了小赟,一提到本地话,他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不少,当场就给记者背诵了一段浦东方言:“喔哟,伊格小菜不是生拉烂泥里格,腾空吊在树上格,还可以生吃格,侬讲稀奇不稀奇啊!”(哟,那个蔬菜不是长在泥土里的,而是吊在树上的,还可以生吃,你说神不神啊!)电话里,他得意地笑出了声。
“现在,儿子与奶奶都用本地话聊天了,奶奶听见孙子一口地道的乡音,感到亲切多了。”母亲张小明开心地说。
新上海“移民”全家学说方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浦东本地话培训班中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但其中也出现了上海新“移民”的面孔。
今年只有8岁的瑞瑞,就是其中的一例,他今年刚刚读小学一年级,暑假一开始就没有休息了,妈妈侯梅急忙把他送进了培训班内“充电”,10岁的表哥也与他一起,俨然成了“陪读”。
瑞瑞的父母是新上海的“移民”,但却对浦东方言充满了兴趣,一得知消息,妈妈就带着儿子、拉着外甥报了名,甚至自己也坐进了课堂,听得津津有味。原来,侯梅和丈夫刚到上海不久,平时夫妻俩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过多照顾儿子,但有一天儿子提出的一个问题,这让候梅担心不已。
“妈妈,小朋友都说我是外地人,因为我听不懂他们说话。”小瑞瑞为此很伤心,在学校、课堂上老师说的都是普通话,但有一些本地的同学们私下会讲一些“奇怪的话”,根本听不懂,更不要说开口了。小瑞瑞不知道,其实这也是妈妈的一块心病。
于是学说浦东方言,这就成为瑞瑞一家人的目标。同时,瑞瑞一家在培训现场惊讶地发现,像他们这样一家三口的学员还真不少,老老小小挤在一起大声朗读浦东方言,这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培训班负责人
欲进入学校推广本地方言
原本担心课堂上的位置都坐不满,但现场却座无虚席。面对如此热闹的场面,该活动的负责人尤女士颇感意外。
“这可是我们第一次举办此类活动,作为一次尝试效果还真不错。前来报名的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不少家长也陪着孩子一起学说浦东本地话。”对此,尤女士告诉记者,有意思的是,现场大多数学员都是本地人,他们带着孩子从四面八方赶来,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员大多数都是高行镇附近的中小学生,普通话是他们在平时生活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语言,虽然家里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但不少学生都是“一知半解”,听得懂不会说的“哑巴方言”占大多数。
对于推广本地话,尤女士也有不少担忧,她给记者举例说,目前高行镇有一个“浦东说书表演唱”团队,专门用本地方言进行表演,上个世纪70年代很受欢迎,但现在的队员的人数还在不断减少,大多都是近40岁的兼职工。目前,还有一个初步的计划,在当地学校内开设一、两门方言兴趣课程,吸引更多学生亲身参与。
语言教育专家
方言会越来越靠近普通话
设立本地方言培训班,语言教育专家给予肯定,但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本市教育委员会语言文字管理处的夏老师表示,目前全国一共有7大语系,浦东本地话只是属于沪语中的一类,地方语言培训班的火爆,这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需要人为过多干预。
更多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