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态度决定一切(4) 这句的争议在“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有人解释为“三年不改动父母的规矩习惯”,甚至还有将“父之道”解释为“父亲走的路”的。那如果父母过去所定的是坏规矩该怎么办呢?所以他们又解释为不改动父母规矩中“合理的部分”,可原话没这样的意思啊。就算如此,如果父亲是建筑工人,儿子是不是也要去工地干三年活才叫孝?所以“父之道”解释为父母的规矩、道路不合理。 我们解释一句话,就应该对整段话完整地领会,而不要局限于一词一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的“其”,指的是子女,如果指父母的话,那“父没”——人都死了,还怎么看他的“行”?所以前边的意思是说:判断子女孝不孝敬,要看父母在的时候,子女有没有高远的志向,父母去世后,他还能不能按照之前的志向切实去努力。“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便是对前两句的一个总结,三年指“多年”,能在很长的时间内,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看他的行动。三年的所作所为都符合父母在世时的教导,就算得上孝了。” “父之道”,指“父母在世时所认可的志向和道路”。道者“导”也,父母的教导。孔子称其为孝,可有三方面的理解:其一,这个人诚恳踏实,不会因为父母督促得紧就随便立空头志向;其二,这个人有抱负又有毅力,不会因为父母去世没人管了,就志气消沉,放松自己;其三,这个人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小的时候,我们入世未深、所知有限,对父母的教导未必心服口服,只有“三年”在实践中加以思考和体会,才能明白父母之心是爱人之心,父母之言是成人之言。这样即便志向有所更改,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舔犊情深了。 孝敬父母不仅要孝父母之身,还要孝父母之志。自己立志成为有益社会的人,满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志,方是大孝。立志不是为糊弄父母,而是自己能自觉地为之努力,始终用以指导人生方向的航标,不能因父母离世而有所改变。所以,做学问应早立远大的志向,并志行合一。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讲的是人诚实、坚毅的品德和向着远大志向勇敢迈进的求学态度,与上章讲孔子“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质是一致的。 |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