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知人识礼(2)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诚信待人而言行得宜,则可言出必行。恭敬待人而言行合礼,就可免遭耻辱。因他不失礼、不失信于周围的人,所以他也能受人尊敬。”

  信是内心的品德,义是外在的行为。义者,“宜”也,《说文解字》说“此与善同意,故从羊”。同样,恭指内心,礼指外在的言行。人仅有内心的诚信是不够的,还要行为善良。以前“盗亦有道”,也懂得信,可行为不义,内心能恭,但行为粗鄙,所以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不失其亲”的失指过失,亲指周围交往密切的人。

  本章与上一章是配合的,讲“礼”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礼、义的言行是为人、为学的基础。一个人知识再多,如果行为恶劣,无恶不作,那还不如不学。枭雄、奸臣们也并非一无是处,但他们不知礼守法,误将聪明才智和某些恭信的品德用到了邪道上,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象希特勒,很有个人魅力,能力也非常强,可他却将之用于发动世界战争,残杀无辜,这样的恶魔更让人恐怖。所以,只有具备“礼”的言行才能远耻辱、受人敬重。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不贪图口腹,住不贪图安逸,处事机敏而出言谨慎,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可算得上好学了。”

  做学问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心无旁骛才能学有所成。好学的人甚至食不甘味、夜不成寐,为钻研一个事情做到忘身的地步。“忘身”是一种定境,我们经常看到有成就的书画家和科学家,不少都很长寿,看起来鹤发童颜的,就是因为他能致心一处,达到物我两忘的定境,契合了养生之道而引发的身体变化。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指克己之欲,“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是处世以礼,这两方面结合,就是好学。本章意在强调“礼”能帮助我们减少利欲之心,增长学问。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逢迎巴结,富有却不目空一切,怎么样?”孔子说:“不错了,但比不上安贫乐道,富贵却仍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里说的‘将那上等的玉石象牙,巧妙地切磋,用心地雕琢’,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可以与你谈诗了,告诉你一个道理,你便能举一反三。”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不容易了。没穷过的人,不知道“身穷志不穷”的难处。我小的时候,每学期的学费都愁没着落,那滋味真不好受,常想问问苍天:“天生我材作何用?”如果是曾经富贵而又没落的就更惨了,吃喝用度习惯了奢侈,一旦只能向别人借的时候,难免不看别人的脸色,哪里还谈得上骨气?所以贫而无谄难哪。反过来看,人若是大富大贵的时候,狂妄劲就上来了,觉得自己是天才。所以富而无骄的人也不多见。

下一页 隐藏的论语 论语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