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 论语
里仁篇第四(1)
连载: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 作者:谭景伟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点题 ]有好的成才环境,成才机率会更大。
[ 心得 ]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的时候,家住在村郊野外,孟子没事总到坟场里玩,后来,孟母把家搬到市场边,孟子没事去看别人做买卖,最后,孟母把家搬到了学校边,孟子终于进了学校,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后来成了有学问的人。
如果没有孟母三迁,孟子能不能成为“亚圣”也很难说。里仁为美,就是一定要尽量让人处在对人生有积极影响的环境中,这样的外部环境影响也一定是积极的方面多,更利于一个人成才。
里仁,不是说一定要住在高楼大厦、高档别墅里,而是从对人生的影响角度来说的,居住在对人有积极影响的地方。“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外部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样的外部环境,成才相对来说就很难。比方说:贫困地区的孩子受教育的条件有限,有的甚至无法接受良好教育,那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成材的机率就要大大降低。而相反,对于那些外部条件俱足的人来说,能接受良好教育,人生成功的机率要大许多。同样资质的人,能接受良好教育的和无法接受良好教育的,两种命运是迥然不同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点题 ]内心没有定力的人,穷则乱,富则躁。
[ 心得 ]这里的“仁”强调的是内心的境界。没有定力的人,在面临穷困的时候,短时间还可以勉强维持,时间一长自然会乱了方寸,不知所为,甚而至于胡乱作为。而这种人在享受富贵的时候,时间久了内心也会变得浮躁不安,空虚迷惘,往往会驰于心外追求刺激。内心没有定力的人是不会找到幸福的。而真正有这种定力的人会把享受自己内心的境界当成一件幸福的事,而有智慧的人更会把自己的内心定力转化成指导人生的智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点题 ]有道德的人才能做到善恶分明。做不到善恶分明的人也不是有道德的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点题 ]有志于德者,自然远离无德之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点题 ]人当以正道求富贵去贫贱。
[ 心得 ]每个人心里都向往富贵,都不希望自己贫贱。这是正当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向往,人类就不会有进步。最重要的是人必须要以正确的方法来求富贵去贫贱,抛掉了正确的方法,社会就要混乱。
常言讲“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与不为,只看是否合“仁”,合乎正道,决不可废公损人。若以废公损人为方法,富贵不应求,贫贱不应去,所以说,一个人要抛开仁德,到哪里成就自己的好名声呢?恶,音勿。恶乎,哪里。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儒学思想中修身的重要原则,与后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是相同道理。儒学思想的修身讲究始终如一,善始善终的,强调的是渐进性和无间断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人的思想始终处在正确的轨道上,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然要件,是不待任何偶然性的,没有投机和侥幸的成分。没有这样的内心陶养,人生就一直存在走向错误轨道的风险的,也许一个刹那间的念头错误,几十年的人生努力都付之东流。一个贪欲,可以让一个廉洁自律的人变成贪得无厌的人,一个恶念可以让一个有道德的人变成触犯法律的人。一个念头之错,是瞬间的。但要杜绝这一瞬间的错误,却是要花费一生的时间来努力的。唯有这样的努力,才能保证人生的千里之堤不溃于蚁穴。 |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