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孺童讲论语 论语
《孺童讲论语》第六章(1)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说:
(一)
“弟子”,在此并不是指的相对于师父的“弟子”的意思,而是对年轻求学者的称呼。
“孝”和“弟”,在《学而篇》“第二章”中已经讲过,敬事父母为孝,敬事兄长为弟。但有子是将“孝弟”合说,而孔子在此将“孝”、“弟”分说。“孝”为众行之本,所以先说。
“入”,指由外到内;“出”,指由内到外。这两个动作,本与“孝”“弟”没有什么关系,但孔子为什么以“入”来说“孝”,而以“出”来说“弟”呢?
《孝经·广扬名章》云:“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又《感应章》云:“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可见,能够对自己父母“孝顺”的人,才能真正作到“忠君爱国”。所以“忠孝”为读书人,更是君子所应当具备的最根本的内在修养和品德,故以“入”来表“内”。而能够在家中敬事兄长的人,在社会上也就必然懂得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的作人道理,故以“出”来表“外”。
(二)
“谨”,原指对说话小心,后来引申为行事谨慎、慎重。
“谨而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既要谨慎言语,又要言而有信。
(三)
“泛”,指广泛、普遍。
“泛爱”,指的就是博爱。
“众”,指众人、大众。
“亲”,是“近”的意思。后来就将两字连用为“亲近”。
“仁”,指“仁者”,就是具备仁德的人。
“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普爱大众并且亲近仁者。
需要说明的是,普爱大众,是施与;亲近仁者,是求学。也就说,作为一个学有所成的君子,在尽情施展抱负的同时,不能被一时的成功所蒙蔽,而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还必须要冷静下来,去主动亲近道德修养比自己好的人,以求自我道德的进一步提高。
(四)
“行”,指前面讲的孝弟、谨信、泛爱、亲仁等种种亲身实践。
“余力”,指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
“文”,在此通指礼、乐、射、御、书、数等诸多知识和技艺,并不是单指文字、文章。所以“学文”也就指的不仅仅是学习文章的读写,而可以理解为“学习文化”或是“学习文艺”。 |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