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孺童讲论语 论语
《孺童讲论语》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解说:
(一)
对于本章内容到底何指,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攻”,在此可有二种解读:其一,攻击、攻伐;其二,治力于。
“异端”,在此可有四种解读:其一,指孔子之外的其它学说;其二,指小道、技巧;其三,指一个事物的两面;其四,指他人的专长。
“斯”,是“这”的意思。
“害”,是“有害、危害”的意思。
“已”,在此可有二种解读:其一,作停止讲;其二,为语气词。
那么“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也就有了五种解读:
其一,君子以追求大道为己任,故没有精力去学习或从事异端小道,但也没有必要去干涉他人。如果去攻伐那些学习或从事异端小道的人,必然会由此产生矛盾,进而对社会人心带来危害。
其二,攻击那些儒家之外的异端邪说,那么就可以将这些异端邪说的危害制止住。
其三,如果将精力都治力于对具体技巧的学习,就会妨害到对大道的追求。
其四,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不同的两面,就如同一根绳子有不同的两端一样,这就是“异端”,如果只治力于事物的一端,而忽视了另一端,这都会妨害到对事物全面的认知。
其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只要对自己的专长精益求精,就可以自立于社会之中了。不要老是看着别人的专长好,将精力都放到去追逐、攀比别人的专长上,这样就会危害到对自己本有专长的钻研。
(二)
这五种解读,在句义上都讲得通,但到底哪种解读更贴近于孔子的本义呢?
在《论语》中,凡是孔子说的带有“攻”字的话,如《先进篇》:“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颜渊篇》:“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等,“攻”字均作“攻击、攻伐”讲,没有作“治力”讲的。
孔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杨家、墨家的学说也没产生。作为与儒家对立或并立的主要学说,就剩下道家。而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就记载了孔子曾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孔子回来后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把老子比作“龙”,足见他对老子的尊重,亦可见孔子并非是盲目排他之人。又《论语·子张篇》云:“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中庸》云:“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可见“小道”、“素隐行怪”就是“异端”,君子所以止而不为。
再有“已”字放在句末的用法,如《论语·雍也篇》云:“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已”字就为语气词,没有作“止”讲的。
综上可见,只有第一种解读最能体现孔子的本义。
大义:
孔子说:“一个追求大道的人,不要去攻击那些异端小道,否则就会给社会人心带来危害。” |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