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孺童讲论语 论语
《孺童讲论语》第二十章(1)
原文: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解说:
(一)
“季康子”,即季孙氏,名肥,谥康。
在《为政篇》“第五章”里,已经讲了鲁国“三桓”来源,鲁桓公之子“季友”去世后,其后人被立为“季孙氏”。那么季友之子为“齐仲无佚”;齐仲无佚之子为“季孙行父”,即季文子;季文子之子为“季孙宿”,即季武子;季武子之子为“季孙纥”,即季悼子;季悼子之子为“季孙意如”,即季平子;季平子之子为“季孙斯”,即季桓子;季桓子之子为“季孙肥”,即季康子。
季桓子在临死前,曾就继位人的问题留下遗嘱,意思就是说:“在我死后,如果我的正室妻子没有儿子的话,就上报国君,让庶出的季孙肥继位。”季桓子死后,季康子继位。在季康子继位后不久,季桓子的正室妻子生下一个男孩。遵照遗嘱,上报国君,准备立这个男孩继位。此时季康子也上报国君,请求退位。等国君派人去看这个男孩的时候,发现男孩已经被人杀害,于是季康子就不必退位了。
季康子为季孙氏的第八代,在位二十四年。季康子在鲁哀公时,任鲁国正卿,为鲁国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二)
孔子在他五十一岁的时候,深得鲁定公和季桓子的信任,先后担任了鲁国的中都宰、大司寇等官职。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由于不满“三桓”操纵政权,就主导策划了“堕三都”的行动,以求削弱“三桓”的势力。可行动失败,孔子与季桓子关系破裂,被迫退出政坛。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当时鲁国由于政治昌明,国力强盛,这使齐国产生了危机感。于是齐国就送给鲁定公很多的美女和骏马,想借此腐化瓦解鲁国的政治。当时季桓子接受了齐国的馈赠。鲁定公从此沉迷于女色,不问朝政,也忽视了按照礼制给孔子送膰肉。孔子十分痛心和失望,便带着弟子离开鲁过,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在十四年间,访问各个诸侯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但没有受到重视。其间,鲁定公(公元前495年卒)、季桓子(鲁哀公三年卒)相继去世。
时间就到了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听取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建议,上报鲁哀公,以很高的礼节迎请孔子返回鲁国,并准备委以重任。孔子以自己年事已高为由,告老还家,潜心删订《五经》,教育培养弟子。孔子虽然没有为官,但作为国家的政治顾问,鲁哀公、季康子经常会向他请教治国安民之道。所以在《论语》中,就有了很多相关的对话记录。
(三)
“敬”,指尊敬于自己。
“忠”,指忠心于国君。
“以”,在此是“与”的意思。后面孔子是从“敬、忠、劝”三个方面来回答季康子的提问,可见季康子所提问题中的“敬”、“忠”、“劝”三者是并列的,故“以”同于“与”。
“劝”,是“劝化”的意思。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何才能使人民尊敬于国君,忠心于国君,以及使人民得到劝化呢? |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