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为政第二3 论语新解 论语

态度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本段的大意是:子夏向老师请教孝道的问题。孔子说:孝敬老人能够时刻做到和颜悦色,难能可贵。有事情,晚辈能够为老人效劳,排忧解难;有酒菜食物,年长的人先吃喝。这样做难道就是孝吗?

如果说精神投入是孝的内在修养,那么态度表现则是孝的外在修养,孝者应该表里如一。有些子女在父母面前表面上甜言蜜语,但内心恨不能父母早死;有些子女内心确实关心父母,但有时因其他原因也会在父母面前面无表情,甚至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孝敬。同样,一个人对待工作心烦意乱,天天不顺心,事事不如意,那么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对待自己的志向,意志不坚定,心灰意冷,那么立身也将化为泡影。作者运用本段对话,就是说明无论事亲、敬业还是立身,都应该有一个好的态度,待父母老人应时刻和颜悦色,对工作应孜孜不倦,对立身应志向坚定,步伐坚实。

第三要有智慧修养,做到大智若愚。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回:生于公元前522年,姓颜名回,字渊,少孔子二十九岁,鲁国人。

孔子这段话的大意是:我与颜回终日交谈学问,但他从来就没有反对过我的观点,像个愚笨之人。但是他回去之后,能够自我反思和研究,却颇能发挥,并有新的观点。颜回不是一个愚笨的人。

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大智若愚之人,表面上愚笨,但内心聪明机敏,看问题与众不同,只是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如果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深藏不漏,这也是不好的。所以对于颜回在老师面前无违的态度,孔子还有另外的看法。《先进第十一》中这样写道: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也就是说像颜回这样的人,是不会对他人的进步有所帮助的。但从另一面讲,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聪明过头,见一就说二,好像其他人都不如他,这也不好,这种人目中无人,工作浮躁,甚至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作者在此运用孔子的这句话,目的是告诉为政者加强德之修养,要做到大智若愚,不言则已,一言必中。而要做到大智若愚,必须做到要善于观察,有洞察力。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这句话的大意是:观察一个人行动所采取的方式方法,考察他所以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并了解他最终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

一个人要做到大智若愚,对事物的认识绝不能停留在表面上,雾里看花,也绝不能人云亦云,而必须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有洞察力。作者运用孔子的这句话,其用意就是要求为政者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而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对于如何处理观察到的问题,也不能草率行事,而是应该以史为鉴。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这句话的大意是:温习旧知识,并有所体会,有所创新,就可以做老师了。

人们在遇到新问题时,一般是依据自己的知识和借鉴历史经验进行处理,这样既印证了所学旧知识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性,同时又结合新的情况和问题,产生出新的经验和体会。但是如果所学旧知识不足以解决眼前的问题,就不能自以为是,生搬硬套,还必须好学。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是一件容量有限度的器皿。

孔子的语言简洁,但内涵深刻。器皿再大,容量也是有限度的。然而一个人,一个有志向抱负的君子,在求学上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当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时,或者即使没有困难挡在眼前,也应该时刻加强学习,学习未曾学过的知识,学习他人的经验等等。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所顿悟,不是先讨论,而是把自己的意见放到实践中先验证,再表态。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为政第二5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