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汉语

  ③ 词义的变迁和词义的引申必须区别开来。词义的变迁是新义代替了旧义;词义的引申则是本义与引申义同时并存。例如“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道理,道路和道理两个意义至今同时并存,并不是有了引申义以后,本义就消失。引申义往往不止一个,例如“天”的本义是天空,引申义有:天然的(如“天性”),日(如“今天”、“明天”、“三天”),季节(如“冬天”、“冷天”、“三伏天”),天气(如“阴天”、“晴天”)等。这些引申义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以“天”字为例,引申义“天然”已经很古,而引申义“日”(1昼夜24小时的时间)却产生得较晚。 

  语法的发展  语法方面,变化虽小些,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仅列两种语法结构的发展。 

  ① 判断句。在今天指的是用判断词“是”字造成的句子,如“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国家”、“他是地道的北京人”等等。判断句在上古汉语里则不用“是”字。不少人理解上古的“为”字就是“是”的意思,但是,上古判断句也不经常用“为”字。最普遍的判断句的结构形式是主语部分后面稍有停顿,谓语部分后面加上一个“也”字,如“孔子,鲁人也。”现代的文章在千字以上的,判断词往往用到十个以上,上古时代的文章在千字以上的,一般一个判断词也没有。后来的判断词“是”字,是从指示代词“是”字发展来的。《论语·述而》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里的“是”字当“此”字讲,“是吾忧也”等于说“此吾忧也”。指示代词“是”字在这种情况下正是处在后代判断句里的判断词所处的位置,所以逐渐变为带有判断词的性质,它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到其他判断句中去,于是“孔子,鲁人也”也变成了“孔子是鲁国人”了。 

  ② 处置式。那些借助于副词“把”字,把宾语提到谓语前面的结构称为处置式。它的作用是对某事物进行处理,例如“把房间打扫干净”、“把书放在桌子上”等;或者是对什么人或物产生某种影响或后果,例如“风把他给吹病了”,“我昨天骑车,把一个小猫轧了”。这种处置式,不但上古时代没有,中古时代也不常见。《孟子·梁惠王》说:“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其中匠人而小之”一句,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木匠把它砍小了”。这就显示古今语法的不同。不难看出,古代那种语法结构比较笨重,如果宾语拉长时,就更显笨重,后来用“把”字把宾语提到前面去,就使结构变得灵活,这是汉语语法上的一大进步。 

  总之,研究汉语各种语法结构的历史演变,我们理应遵守的一个原则是:在研究语法时,不能以为现代有的东西古代就一定有,也不要以为古代没有的东西现代就不能有。 

  汉语的方言  汉语的方言是历史形成的。各地的方言无论如何复杂,追溯到最后还是同出一源。这就说明为什么各地方言的语音有些对应的规律,词汇有许多共同的地方,语法更是基本相同。 

下一页 汉语 汉语拼音方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