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
汉语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种:①北方方言,这是区域最大的一种。虽然叫做北方方言,其实是从东北起,到西南止,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地带,湖北(东南角除外)和四川、云南、贵州4省,湖南省西北角及广西北部。 ②吴方言, 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浙江全省。③湘方言,包括湖南省中部30多个县、市。④赣方言,包括江西省的大部分和湖北省东南角。 ⑤客家方言, 散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广西、湖南、四川三省、区也有说客家话的。⑥闽方言,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台湾省和广东省潮州、汕头一带以及海南岛。该方言内部,又可以分为闽东话、闽南话和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为代表,闽南话以厦门为代表,闽北话以建瓯话为代表。⑦粤方言,包括广东的中部、西部、南部和广西的东部、南部。这7大方言,差异较大,但也互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地方。
语音 古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但是在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里都保存着入声。粤方言所保存的3种入声(-ɡ、-d、-b)最为完整。客家话和闽南话虽也保存着上述3个入声,但是已不十分完整。 闽东话入声已经只有韵尾[妱]。赣方言和客家话比较接近,但是入声3个系统比客家话分得清楚。 吴方言的入声不能分为3种韵尾,而是一律收音于[妱]。北方方言中也有些地区保存着入声,如山西省的大部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卓资县一带,河北省北部的宣化一带和南部的武安、磁县一带,河南省北部的安阳地区和博爱县一带。四川省个别地方也有入声。湘方言的入声字塞音韵尾失落,已经没有短促的特点,只不过在舒声中自成一类。
鼻音韵尾-nɡ、-n、-m 3类,也是粤方言保存得最为完整。闽南话和粤方言在这一点上相类似。客家话虽然也保存着-nɡ、-n、-m 3类,但在某些情况下,-nɡ并入-n。闽东话所有古代-n尾的字都入了-nɡ尾。 赣方言和现代普通话在这一点上相类似,它丧失了-m尾,古代-m尾的字并入-n尾,但-nɡ尾仍然是独立的。西南官话(北方方言的一支)的-nɡ尾在i、e的后面不能保持,变为in、en。吴方言-nɡ尾和-n尾在 i、e的后面可以自由交替(例如“心”既可读sinɡ,又可读sin),这一点和西南官话近似,但是-n尾在ɑ的后面不能保持,而变为元音收尾(例如上海话“干”读[k═],“残”读[ze]),这是吴方言的特点。 湘方言中大部分不仅i、e后面的-nɡ变为-n,而且ɑ后面的-nɡ也变成-n(例如“长”读zhɑn)。
古全浊声母在吴方言中保存得最完整。湘方言大部分也保存着全浊声母。粤方言则是用低声调来反映古浊声母。
声调受浊声母的影响分化为阴阳两类。 古代的4声演变到现代,可以变为8声,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浙江大部分地区都能按清浊系统区别8声。有些地区超过了8声,如广州话有9个声调,入声分为3类,阴入分化为两类。吴方言多数只有7声,阳上并入阳去。客家话只在平入两声分阴阳,所以总共只有6声。 长沙话文言有5个声调, 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白话有6个声调,去声也分阴阳。北方方言如果是有入声的,就有5个声调,如安阳话;如果没有入声,如北京话,只有4个声调。
词汇 各方言之间的差别不象语音的差别那么大。总的说来,书面语言是全国基本一致的。在口语里,有些词语就带地方色彩,例如“颈”,广州话是“颈”,苏州话是“头颈”,北京话是“脖子”;又如“臂”,广州话是“手臂”,苏州话是“臂膊”,北京话是“胳膊”。
语法 各方言在语法方面的区别是微小的。以词序而论,全国汉语方言的词序是基本一致的,曾经有人注意到,北方人说“我到上海去”,南方人说“我去上海”,但是现在北方人也有不少人说“我去上海”。现在粤方言的词序与普通话的不同主要有3点:①个别副词、形容词用做状语时,放在它修饰的动词后,如“我先走”,在广州话里是 “我行先”;“多买3斤肉”在广州话里是“买多3斤肉”。②粤方言在使用双宾语时,近宾语指物,远宾语指人,则与普通话近宾语指人,远宾语指物不同,如“给他10块钱”,在广州话里是“畀10个银钱佢”。③在比较程度时,粤方言不用“比”字,而用“过”字,“过”字放在形容词后面,如“猫比狗小”,在广州话里是“猫细过狗”。
吴方言最突出的词序表现在疑问语气词“啊”字的位置上。“啊” 字表示的语气等于普通话的 “吗”字,但是它所在的位置正相反,“吗”字用于句尾,“啊”字用于谓语的前面。例如,“你要吃吗?”在上海话里是“侬啊要吃?”此外,也有状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情况,例如,“上海快到了”,在上海话里是“上海到快哉”;“南京夏天太热了”,上海话是“南京夏天热勿过”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