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2)
连载: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 作者:谭景伟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现在老师的待遇恐怕是历史上最好的时候,工资不低,双休,还有寒暑假,补课费也是逐年攀高。对学生的态度上同古时的先生们相比似乎倒有些差距,教好学生态度和蔼,教不好的学生态度懈怠,个别人的行为更谈不上为人师表。
现在的尊师同以前也是有区别的,今天的尊师主要是体现在物质上的。教师节学生要给老师送东西,也带着攀比之风,似乎没有物质,尊师就“尊”不成了。
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美德,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敬重,物质因素是很轻的,所以才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师父”,就是师者如父的意思,老师就要像父亲对待子女一样既要慈爱,又要负责,父子关系又岂是钱能买到的?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点题 ]愤、悱,才是启迪人的最佳火候。
[ 心得 ]孔子做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这里向我们传授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的技巧。启发一个学生要掌握火候,讲究时机。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激愤,愤怒;悱,心理隐隐明白到但说不出来。
前一种情况就是一个学生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反复琢磨思考,操作练习,最后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答案,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还是错的,这个时候,做学生的通常不是泄气就是愤怒。到这种程度了,做老师的该启发学生了,一是恢复学生的自信心,二是通过这一番过程,学生的认识程度会更深刻,掌握会更牢固。
后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心里明白了可是却说不出来,抓耳挠腮很着急,说不会,心里却很明白,说会吧,又表达不出来,那层窗户纸干着急捅不破。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点一下,给他提个醒,可能不等老师话说完,做学生的就已恍然大悟了。这两种情形,我们做学生时都遇到过,有的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还是以前两句启发为基础的。意思是说,老师启发学生之后,举出一个相关例子,这时候做学生的应该做到举一反三,这就是启发后的效果。如果做不到,老师也不再讲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慢慢去理解,去体会。讲到这种程度,学生只能开动脑筋,开发自己的智慧,老师再讲也无益,将来碰到这样的情况,还是做不到举一反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就在这里。教学方法高明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再好的老师也不可把能每个学生教到同等高度的。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点题 ]做人要学会用舍有时,遇事多用智慧,不要斗狠逞勇,图一时之快。
[ 心得 ]人生最难处就是舍不得,放不下;但人生有时就是舍不得也要舍得放不下也得放下。我们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又很难做到。常人都以得为能事,专注于一端,而圣人则能在舍上下功夫,以求通达。一个人专注于得,则必为不可得而苦,而能用心于舍,则必无不可得之苦。一个人一旦能做到了用舍有时,行藏在我,不为得而喜,不为失而忧,不为舍而惜,一定是进退自如快乐自在的人生。
而那些毫不懂用舍行藏之道,盲目逞匹夫之勇死了也不觉得后悔的人,则实在是非常愚蠢的。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点题 ]能取得成功,追求进步应敢于从最基层做起。
[ 心得 ]这句话给不少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孔子思想中的富贵是不可求的,后世不少也是这样解释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儒学思想是积极进取的,主张人生应该追求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和更好的物质结果,这个态度是很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