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孺童讲论语 论语
《孺童讲论语》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说:
(一)
“患”,是“忧虑、担心”的意思。
“知”,是“知晓、了解”的意思。
“己知”,是“知己”的意思。
“不患人之不己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患不知人也”这句话有的版本作“患己不知人也”,这样一来句义就更加明确了,就是说: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看似简单,但还需要从两个层面加以解说,这样才能对本章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二)
第一个层面,是从作人的角度来说的。作为一个君子,为什么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呢?甚至不担心别人误解自己呢?在前面诸章的内容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已经讲说了很多成为君子的条件,概括起来不出“治学”与“修身”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人在这两个方面都作得很好,那么无论在学识,还是在道德上,这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也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君子。君子会无时无刻通过自己的言行,非常自然的流露和传达出自己具备的这些德行。君子不需要刻意的自我标榜与宣传,别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得到的,所以这是不用被担心的。
但君子也是人,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君子之所以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与修养,其目的还是为了入世。一个人光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具有很强的识人处事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进而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因此,君子又担心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三)
第二个层面,是从治世的角度来说的。刚才已经说了,作人作好了,在社会中立住脚跟了,下一步就是实现自己的志向了。作为君子肯定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不然其“治学”与“修身”又有何用?“治学”是为了导世,“修身”是为了化民。在此又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说:
其一,从为臣的角度。一个读书人,一个君子,其必然的理想历程是“学而优则士”,参与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去。那么,只要真有品德、真有才干,不用担心上级发现不了你,进而担心不能起用及提拔你。但如果光有真才实学,没有鉴别他人的能力,这样就容易选错服务对象。一个反动的,或是未来根本没有发展前途的人或政权,不但没有认清其本来面目,还尽心竭力的为之服务,姑且不说徒劳无功、耗费生命,恐怕志向还没实现,反倒落得个身败名裂、性命难保。
其二,从为君的角度。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作一个贤明的君主,除了自身要具备仁君之德外,关键在于用人。国君的学识与道德,是要靠自我培养与提高的,是不需要,也不可能需要外人来肯定的,过于恭维、奉迎的话听多了,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而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如何选拔人才、合理的利用人才,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所长,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这才是一个明君所当然必须的用心之处。因此,君主不必担心臣子不了解自己,但必须担心自己不了解臣子。
(四)
本章从内容上看,与《学而篇》“第十五章”的内容还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孔子虽然说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但并不意味着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或是希望别人误解自己,其目的还是希望别人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所以,孔子见到子贡能够领悟自己言而未发之义,故而大加赞赏。而子贡也是用隐晦之言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能够体察子贡用意,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孔子能够辨识人才的本领。孔子与子贡的两翻问答,主要体现出师徒二人相知相会的默契,而非相互的吹捧与表扬。因此,孔子在末尾强调了“患不知人”的重要性。
大义: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才是一个君子,应该注重的地方。” |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