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朱熹集注 论语蕅益禅解 论语拼音版 钱逊论语选编 南怀瑾论语别裁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这位隐士从孔子车子旁边经过的时候高声唱起来:“凤鸟啊,凤鸟!为何德性如此衰颓?你过去做过的事不能改变,将来的事你还来得及改正啊。算了吧,算了吧,如今从政者都是岌岌可危啊!”这个隐士讽刺孔子不识时务,并且有所劝慰。孔子想下车聊几句,人家疾步走开,理都不理了;这一篇里还记载孔子让子路向长沮、桀溺打听津口所在,长沮讽刺说:“孔先生连‘大道’都知道,应该很清楚小小的码头在哪里吧!”桀溺也不正经回答,还劝子路别跟孔子这样的人瞎混;而还有一位隐士则直接讽刺孔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可见这些与陶渊明志趣相投的隐士们对孔子本人和他的学说的态度,而孔子则对这些人很尊重,甚至也表露过隐居的心思,但他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假若天下有道,我孔丘怎么会费心来改变它!”这正是儒家的社会使命感。孔子理解隐士,但隐士很不认可孔子,这是历史事实。如果孔子遇见陶渊明,估计还不会得到什么好脸色。拿道家人物来证明儒家思想,如果不是于丹不了解陶渊明,那就是不了解孔子。而于丹生硬地把陶渊明拉来,本意是想让陶渊明对孔子表示声援的,没想到陶渊明却狠狠地打了孔子一记响亮的耳光。 尽管孔子和陶渊明在人生哲学观点和实践上大不相同,但两个人却是难兄难弟,有着相似的悲剧命运。前半生,陶渊明和孔子一样追求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但都以失败、失望乃至绝望而告终;后半生,孔子则回到鲁国做学问教学生,还在鲁国“中央顾问委员会”挂了个虚职,实际上已经远离政治,也算是一种隐居的方式吧。所不同的是陶渊明选择的隐居田园,而孔子则是“大隐隐于市”。 或许是于丹看到了这一点,才为《论语》选择了陶渊明这个极其不恰当甚至具有副作用的代言人。更为莫名其妙的是,于丹牵手陶渊明,竟然是用他来解说“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陶渊明后半生的生计都成问题,贫则贫矣,何乐之有?陶渊明最终还是在贫困的煎熬及郁郁不得志中忧愤而死;富未曾富过,如果当小官吏时算做“富”,那他拂袖而去的做派也谈不上“好礼”。于丹所谓的“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陶渊明是一点也搭不上茬儿的。或许“我们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但即便让孔子来验证,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肯定也不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我十岁的儿子在看《百家讲坛》,忽然以讥讽的口吻问我:“爸爸,这个女的讲的这个故事跟她要说的道理有什么关系啊?”我当时是笑了一下,现在想起当时的情形,不禁又笑了一下。而这样的笑料在《于丹<论语>心得》里并非仅有。 |
论语心得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论语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版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