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六、孔子对社会公权力的认识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边远地区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地区没有君主。”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反映了孔子的大汉族主义思想,甚至认为这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其实我们深入分析这句话,会发现并非如此。它反映的是孔子对社会公权力的认识。 在孔子的时代,君主所代表的“君权”是社会公权力的集中体现。所以,这句话中的“有君”、“无君”并不是实指有不有“君主”,而是指有不有“君权”所体现的社会公权力存在。孔子比较的是不同地区,由于对公权力运用的差别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社会公权力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社会必要性,它是社会的需要。其一,需要以它维持最基本的社会秩序,比如阻止杀、盗、偷、抢。其二,可以组织大众进行一些比单干更有效率的集体行动,比如组织兴修水利,组织抵抗侵略等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易被掌握者滥用性。社会公权力的掌握者可以很容易地把这种权力作为他们谋取私利,欺压、盘剥百姓的工具。 在孔子看来,边远地区比较落后(这应该也是当时的客观事实),他们的公权力主要是产生第二方面的作用,即被掌权者用以作为他们谋取私利,欺压、盘剥百姓的工具。满足社会需要的作用却几乎没有发挥。而中原地区由于文化比较发达,即使没有公权力存在,也能保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和自发地组织公共行为。因此,他认为边远地区有公权力存在,对于当地的老百姓来说,还不如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没有公权力存在好。转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权力如果不为民所用,还不如民众素质高的地方没有这种权力存在好。 这样说是不是把孔子的思想说得太伟大了呢?我们通过《论语》中孔子对他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尧、舜、禹的称赞即可反证这一点。孔子对尧、舜、禹的称赞归结起来主要就是一条,权为民用而不是以权谋私。 |
论语大义下一页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