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雍也第六_孟之反 论语新解 论语

在《先进第十一》中孔子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大意是:接受礼乐文化教育之前的人,象野人一样;接受礼乐文化教育之后的人,就象君子一样了。如果用人发挥其作用的话,那么我还是侧重于接受礼乐文化教育之前的人的素质。通过对孔子这两段话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所谓的“质”指的是未经过文化教育熏陶的人的先天素质。原始人没有礼乐文化,故其行为完全是人的本性的表露,我们称之为“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这样的年轻人,对待学习心浮气躁,鄙视传统礼仪文化,个性张狂,我行我素,真如“野人”一般,故“质胜文则野”。孔子所指的“史”,即古代史官,咬文嚼字,书生气太重,有时太酸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类似之人,受礼仪约束太重,书呆子气太浓,性格拘谨,做事呆板,有时也太迂腐,故“文胜质则史”。在文明社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好呢?这就是孔子讲的“文质彬彬”,即文采与质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既个性鲜明,又文采飞扬,这才是君子之貌。老虎之状值得人们学习,在它不发威时,见之可爱,又望而生畏,故人们将其状名之为“虔”。

八要正直豁达。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人生活在世上应该正直,不正直的人因为幸免也能生存。”

人应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既不能施于人,人也不能施于己。这样的生活,心底坦然,无忧无惧,笑口常开。虚伪,狡诈,占了便宜沾沾自喜,攻于心计自鸣得意,玩弄手段自觉高明,事后则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生活,自我封闭,不是抑郁寡欢,就是担惊受怕。所以加强“虔”之修养,做一个正直豁达之人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境界上的要求。

加强“虔”之修养,心理上要成熟,方法上要完美,同时境界上也要有高的标准。

一要好学乐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加强“虔”之修养,贵在不断学习,而学习又有不同的层次,按照孔子的观点,对待学习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知道学习,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占大多数。由于不学习无以立身,为了光宗耀祖的需要,为了出人头地的需要,为了个人前程的需要,等等,总之是出于某种目的不得不学。第二种是爱好学习,这种人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兴趣,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秘,多数科学家和历史名人就属于这种人。第三种是以学习为乐的人。这种人少之又少,不仅仅是出于爱好而学,更重要的是视学习为生命的一部分,学则乐,困则忧。我们也许发现,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青少年,壮年,老年,与这三个年龄段相统一,大多数人经历着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学习层次。在青少年时期,无论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还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多数人是为“迫”而学,故知之;在壮年时期,由于“而立”和“不惑”之年的丰富阅历及工作上的需要,加之心理上的成熟,多数人可以说处于好学阶段;到了老年,多数人的境况处于稳定状态,儿女成人,老人安康,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总觉得空荡荡的不充实,“知天命”的内部动机促使老年人开始学习,且处于一种乐学的状态。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自己的学生多数处于知之状态,如何让其好之、乐之,这确实是一门大学问。壮年的好学,是因为工作需要让其产生了兴趣,故为了精益求精而好学,即实用让人产生了兴趣;老年的乐学,是因为没有压力,精力又充沛,学而充实故快乐。针对这两种状态,教育工作者应很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用并行让人产生兴趣,精神轻松、头脑充实让人产生快乐,因此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用并行和精神轻松与大脑充实而大做文章。可能有人会反问,教师的劳动不就是为了让学生大脑充实吗?形式上如此,其结果并非其然。何谓充实,只有当所学知识被接受者认为是自己头脑智慧的一部分时,接受者才予以接纳并整合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内,否则他会认为这是外部强加给自己的一份负担。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雍也第六_樊迟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