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论语》与中国古代帝王
论语热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而是有历史根源的。对古代帝王来说, 《论语》是讲治国安邦的书;是讲处理人际关系、处理社会各种利益集团关系的书:是讲自我修养的书。中国自汉朝起,皇帝为讲论经史就特设御前讲席。这个制度历代沿袭。后来御前讲席有个专用名词,叫做经筵。担任讲官的,或是经学造诣很深的大臣,或是饱学的翰林学士。讲官讲得多的,是《论语》一书。一次讲书中的一两句话,一个重要观点。从史书记载看,古代很多帝王都把《论语》当作了必读教科书。有的皇帝,从当皇太子时起,就专门学过《论语》。自然,历代帝王学习《论语》,态度各不相同,成效大差其远。
汉成帝学《论语》皮毛
汉成帝是一位熟读经书、博览古今的皇帝。当他还是皇太子时,就跟从研究《易》和《论语》的名家张禹学习《论语》。成帝读《论语》,读得烂熟。书中的话语,能信手拈来。有时跟皇后发生矛盾,他会引用《论语》中孔子所说的话来劝导皇后。
不过,成帝学《论语》,仅学皮毛而已。班固《汉书》引其父班彪的话说,成帝很讲究姿态、风度,这都是从《论语·乡党》学来的。书中说,孔子乘车也讲礼仪,先端端正正站好,然后拉着车上的绳子上车。在车上,不东张西望,不快言快语,不指手画脚。成帝乘车,也是如此。上朝的时候,更是深沉静默,一副威严的样子,恰似一尊神。给《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说,“成帝学《论语》而有得于仪容”,仅仅在修饰仪容方面有些体会。他是把《论语》当作礼仪书来读的;读此书仅仅是为了摆皇帝的姿态、架势,显示皇帝的威严。对于《论语·季氏》中孔子所说的“损者三乐”,则不能铭记、信奉。因为他好酒、好色。这种德性不改,势必祸国殃民。但他偏偏对这类观点、内容不感兴趣。胡三省还说,“《论语》二十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尽在是矣”,通篇都是讲的自我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大道理。然而成帝读《论语》,并不关注这些。成帝是帝王中《论语》学得差的典型。由于成帝的荒淫及外戚擅权,导致了西汉王朝的加速覆亡。有人说,王莽篡汉之祸,始于成帝,这是一点也不错的。成帝学《论语》,没有学到一点修身、治国的道理,他是白学了。
唐太宗从《论语》中读出“人”
有人说,如果用一句概括《论语》这部书,这句话就是:让世界充满爱。类似的意思,朱熹早就讲过。他说:“某少时读《论语》便知爱。”他用一个“爱”字概括《论语》。唐太宗则从《论语》中读出“人”字。
唐太宗学《论语》,既认真,又虚心。他常跟大臣尤其是经学家们夺切磋这部书。
《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提倡“恕”,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仁爱待物。这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唐太宗将这条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处理皇帝和老百姓的关系。他把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字,解释为全国的民众。
唐高祖时,为了“强宗室以镇天下”,大封诸侯王,皇室成员中有数十人被封为王。王多了,为他们当差服役的人就多。唐太宗即位三个月,就将皇室成员中的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有几名有功人员不降。为了百姓的利益,唐太宗在太上皇健在时,就改变了他滥封宗室成员的不当政策。
在对老百姓的认识和态度问题上,唐太宗除了讲过“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见《荀子》和《孔子家语》),还对身边的大臣说:国君靠国家,国家靠百姓。刻剥百姓以供养国君,就好比割自己身上的肉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死了。刻剥百姓,国君富了,国家也灭亡了。国君的祸患,不是来自外部,常常来自自身。国君的欲望强烈,费用就多;费用一多,赋税就重;赋税一重,百姓就怨愁;百姓怨愁,国家就危险;国家危险,国君就完了。我常常这样想,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学了《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唐太宗对老百姓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并能将修身、“养民”、治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明太祖吸取《论语》利民思想
《论语》是明太祖经常阅读的一部书。他读这部书的侧重点,是学习书中阐述的利民思想。
他说:“吾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真治国之良规。孔子之言,万世之师也。”他把孔子说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提到治国的准则的高度来理解。在古代帝王中,有这种眼光的人可能不是很多。
上述孔子的话见《论语·学而》。原话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即治理一个大国,要谨慎处理政事,讲诚信,节省财力,体恤百姓,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明太祖学了孔子的这番话,懂得了作为执政者,要通过压缩开支,减轻百姓负担:要保证百姓有足够的生产活动时间,不干扰他们,不侵害他们。
他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做的。明太祖利民的重要措施包括定赋减税、实行屯田即军垦、控制土木工程规模,压缩财政开支等。平民出身的皇帝明太祖毕竟对民情、民心是了解的。更主要的是,他学了《论语》等儒家经典,懂得为着王朝的长治久安,应当收揽民心,多做利民的事。
论语杂感 《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宋代《论语》研究的勃兴及成因 钗头凤·唐婉 论语今译12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