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中英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1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亲历记 谈判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不少人都会问,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势如破竹之时不一举解放香港,而把这个问题留到几十年后解决? 

从今天看来,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最初几年,中国政府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内经济和美国的封锁,审时度势,区别轻重缓急,集中力量处理一系列更紧迫的大事。维持香港现状,避免公开冲突,有利于安定人心,保持与英国的对话关系,开辟一条与西方国家联系的国际通道。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为敌的局面。那时香港作为中国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的渠道,开展对外贸易的窗口,沟通中外民间( 包括海外华侨)往来的桥梁,作用非同一般。 

1959年,毛泽东针对某些人的急躁情绪,曾说过"香港还是暂时不收回来好,我们不急,目前对我们还有用处。" 

时间进入70年代,1972年6月15日,联合国非殖民地特别委员会通过决议,向联大建议从殖民地名单中删去香港与澳门。11月18日,第27届联大通过决议,批准了这一建议。 1978年的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这个时候的国际形势,较之从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已开始被打破,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大为缓和,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重返联合国等国际环境的改善为中国实现统一大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随着1997年日趋接近,"新界"租期渐近届满,香港的前途也渐成为各方注意力汇集的焦点。英国希望了解中国方面对解决香港问题的态度意向。在香港的中外投资者也开始筹划、猜测香港的未来。 

种种迹象表明,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趋成熟 

1980年 1月16日,邓小平代表中央提出中国在80年代的三大任务,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其中,实现祖国统一这个任务的重要方面,就是收回香港与澳门的主权。 
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立场是很明确的:我们要收回的不仅仅是新界,而是整个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 

而从英国的角度来说,新界是必须还给中国的,但由于新界占香港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2%,在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香港岛和九龙区离开新界根本不可能独立存在,这就迫使英国政府不能不从整体上认真对待中国提出收回全部香港地区的要求。 

中英双方的立场

从1979年起,英国不断派员前来中国,想摸中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底牌。 

港督麦里浩在这一年访华时,采取"侧面进攻"的方式,从商业事务的角度出发,要求中国领导人同意港英政府批出超越1997年6月的"新界"土地契约,并把"新界"地契原来的年限规定(1997年6月27日)改为本地契"在英国王管制此地区期间内有效",借以达到模糊"九七大限"的目的。 

但邓小平面告麦里浩,无论用什么措辞,延长地契年期,都必须避免涉及"英国管制问题"。同年 9月,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宋之光答复当时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中国政府不同意英方的建议。 
之后,英方继续派遣高层人士如前首相卡拉汉、外交大臣毕力嘉、副外交大臣艾坚斯访华,了解中国对解决香港问题的态度,并谋求扩大双边关系,其积极性之高前所未有。 

1982年,英国前首相希思带着撒切尔夫人交付的重任来到中国。见到邓小平后,希思明确提出希望知道中国对香港的态度。 

邓小平回答:"无论将来香港的政治地位如何,香港经济现状会维持不变,投资者大可放心。"邓小平的话很含蓄,但是已经把中国政府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表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香港的主权必须收回。至于在经济上,可维持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希思进一步问道:"现在谈判是否有失仓促呢?" 邓小平回答:"不,我们有办经济特区的经验,我们有逐步好转的国际关系,是考虑解决香港问题的时候了。" 

中英第一阶段谈判 "联合声明"正式签署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