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第二章 国家主义与治国方略(6)
“养疾”,要求在城邑和国都设有“掌养疾”的官,对聋、盲、瘸腿、半身不遂、两手不能屈伸的残疾人,由国家养在“疾馆”,直到死亡为止。
“合独”,要求国家在城邑中设“掌媒”的官,使“鳏寡而合和之”,促使他们相配合婚,国家为此还给予田宅安家,并免除三年的职役。
“问病”,要求国家设“掌病”的官,士民有病,“掌病官”以君主旨意慰问:90岁以上老人每天一问;80岁以上老人两天一问;70岁以上老人三天一问;一般病人五天一问。而且病人情况都要向上报告,有时君主会亲自慰问。
如今,我们常说“政为民所设、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牵、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对照管子的“六兴”,我们不敢说管子已经达到这个标准,最起码,已经很接近了。
治国方略之六:以法治国
法治思想是《管子》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管子思想最闪光处之一。管子的法治思想,除了缺少对君主权力的限制之外,其他方面,都远远超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现将其要点分述于下。
《管子》是中国典籍中第一个明确提出“以法治国”口号的。管子认为,法治是“天下之至道”,“法”是衡量人们言行是非、功过、曲直的客观标准和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悬命也。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法律的作用是: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其中,“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就是“中央统一领导全国的工具”的意思。为此,管子特别强调法律的统一性:
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
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
法治的概念就是: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意思是:有立法、有司法(执法)、有法律的实施对象。其中,君主是立法者,官吏是司法(执法)者,百姓是法律的实施对象。
立法原则有五:
其一,“法道”,即遵守自然法则:
宪律制度必法道。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
其二,根据“民之好恶”、“量民力”,即从人民利益出发,不能对人民做过分要求:
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令于人之所能为,则令行;使于人之所能为,则事成……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令废;使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事败。
其三,统一、明确、具体。
法不一,则有国者不祥。
守法者惑,侵至背法而立乱也。
君之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
法律条文必须非常具体、明确:
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
其四,既要有稳定性,又要与时俱进。
法律出台后,不能随意更改:
法者,不可不恒也。
但时势变了,就不能再抱残守缺:
随时而变,因俗而动。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