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吉林培训 Jane Eyre 华严经 黄帝内经素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 Sūtra du Cœur Heart Sutra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金刚经》,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认识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1]
《金刚经》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六种译本
此经共有六个译本
姚秦 鸠摩罗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中观派 第八部·第二三五卷 流传最广
元魏 菩提流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唯识派 第八部·第二三六卷
陈 真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唯识派 第八部·第二三七卷
隋 达摩笈多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唯识派 第八部·第二三八卷 大正藏中有两译本
唐 玄奘 《大般若波罗蜜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 唯识派 第七部·第二二零卷
唐 义净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唯识派 第八部·第二三九卷
在藏传佛教的甘珠尔中,金刚经有一种译本,名称是《圣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能断大乘经》,别称《三百颂般若》。西藏传统对般若经的分类有“六部母般若,十一部子般若”的说法,金刚经属于子般若中的一种。
六祖金刚经口诀
简介
佛教界公认的大成就者六祖慧能大师开示的金刚经。
又名【金刚经解义】
(一)凡二卷。唐代曹溪六祖慧能述。又称金刚经注解、金刚经口诀、六祖解义、六祖口诀。收于卍续藏第三十八册。乃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经之注释书。卷首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卷上由第一法会因由分至第十一无为福胜分,卷下由第十二尊重正教分至第三十二应化非真分。序中指出,所谓金刚即佛性,般若即大智慧,波罗蜜即到彼岸、离生灭相,而经则为成佛之道;欲使众生远离生灭之相,破除谬想愚痴,以达涅槃妙境而得大智慧,故说成佛之道。所述词句简明而易解。
(二)凡二卷。清代徐槐廷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二册。乃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经之注释书。书之内容,首为黄乐之序、徐槐廷述金刚经源流;其次列举汇纂引用书目、诵经要法六则;再次以注、论、讲三段分释本文,“注”以解释经文中之字句,“论”以辨析论断经文之精要,“讲”则仿效如来之口气以演发金刚般若之大义;末为汇解、总解,谓金刚经为佛祖传心秘旨,以清净为体,发心为用,而以如如不动为究竟。
陈湘记书局藏版自序
囊读曾凤仪所著金刚经宗通。及五十家注金刚经。又近人丁福保所注之坛经等。其中多引六祖口诀。及六祖注金刚经。顾此口诀或经注原本。求之十年未获。所得者乃四川出版。系采撷坛经之有关金刚经各条而鹜更者。此函丁局询购。据复亦未见原本。心中大为失望。己卯春蛰居北平。在厂甸故书摊中。偶检一本。颜曰大鉴禅师金刚经口诀。归而细校。乃知即寻之十年而不遇者。得来全不费工夫也。此书系六祖惠能所口讲。故曰口诀。亦曰金刚经解义。即六祖注金刚经。原是一种。因人抄辑而名不同耳。当宋元丰间。天台罗适。曾搜求之。彼时已有十余种。但杭越建陕四本相同。乃印行之。即此本也。此本又重刊于元末。因经后有陈友谅及妻汤氏五娘等愿文可知。余适参禅于弥勒院。因抄呈真空禅师鉴定。拟印行流通而未果也。戊子冬患胃疾甚重。就医宁桂间。己丑秋赴渝。抄本及楞伽新记八卷并遗失。良可惜也。来台后。偶于筐中复获口诀副本。极抄录之。此方人士多好佛。宿植善根者。其一览之。 民国39年庚寅6月10日河北史凤儒序于高雄铝厂(时年86岁)
金刚题解
这部经的原题目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vájra)有两种意义:闪电:具有极大的快速而又猛烈的威力;钻石:世界上最坚硬、最珍贵、最受人青睐的宝贝。佛教运用“金刚”来形容教法的坚固和能够破斥外道,而不被外道所破坏。
由于人们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所以顽固地执著自我和外部客观世界是真实的,由此造作无量无边的身业、口业、意业,并且受这三种业力的牵引、拖累,以致长劫地生死轮回,经受不可言状的种种痛苦,始终无法获得自由和解脱。在佛教释义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靠着无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够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最终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这就是本经题的深刻涵义
经文解析
昭明分品
鸠摩罗什译本中,梁昭明太子将《金刚经》分作三十二品(章),并以副标题加以注解。
本经缘起
一切的烦恼和痛苦都跟物质和精神有关系,尤其是跟心灵和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空第一”的佛之大弟子须菩提尊者向佛祖请教问题,如何调整与掌控这颗心呢?
修行渐次
众生与修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众生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轮回不断,而修行者能于佛法中逐步领悟并离四相,直至证悟原始佛性。
执着四相
执我相:因我执、贪爱执著而有自我意识、肉身的表相,进而众生做凡事都以我为出发点。
执人相:因有我相,透过五官受外在境界影响于“识田”中映射出人的表相,进而产生七情六欲等变化。
执众生相:因执有人相,因意识、观念、共业相投,产生团体如家庭、国家、政府、星球等,聚合而居,众生个体之间有复杂的因缘交错(执著人相、众生相者,为法执,意即对一切相对变化映射有所执著:我与人、好与坏、善良与邪恶、大与小、黑与白、无明与解脱、烦恼与佛法等)。
执寿者相:举凡意识、肉体、四大元素等,皆由因缘所生而不断生灭,可推至前无始无明与后无始无明,永无止尽(执著寿者相,为空执,意即陷于任何种类的相对变化里于前无始无明与后无始无明之间,无法遁脱因缘假合之有寿之相)。
摒离四相
佛祖对弟子须菩提的开示就是:菩萨、大菩萨们要想获得身心安宁,首先要修福、度无量无边众生,虽然救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心中不能存留我度了众生的概念。也就是说,菩萨要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没有去除,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离我相:首先必须行三大布施:财布施(施予钱财)、法布施(施予能转化执著的出世间佛法,或能解决问题的入世间理论或准则)、无畏布施(施予能使人安心安定的各种作为),去除贪爱执著,进而远离贪嗔痴等“三毒”,认清自我肉身与意念为空虚幻有,没有值得执着的地方。
离人相、众生相:修行离我相时,必须利用佛法,循序渐进破迷开悟。因此即便已经离我相,但却会执著于用来离我相的佛法,通称为法执,也就是执有人相与众生相境界。佛法本质也是空虚幻有,佛法对于已见性(或可称为已证破无始无明)的佛而言是无用处的。佛法只对尚未证悟的众生有所用处。
离寿者相:修行离人相、众生相时,必须以“空虚幻有”,如同上面所提到的,来对峙相对性的执著与观念。因此即便已经离人相、众生相,但会执著于用来离人相、众生相的“空虚幻有”的念头,落于前无始无明与后无始无明的一切因缘变化之中,永无止尽,也就是执有寿者相境界。要离寿者相,必须证悟与破除所有一切相对性的因缘假合,也就是无始无明,甚至包括不执“我已破除空执”的念头,进而找回真正绝对性的原始佛性,也可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具体分析,菩萨救度众生,就要修行“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或止观)、智慧。首先是布施,不管是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布施,都不要著布施的相,既没有行布施的我,也没有受布施的人,更没有所布施的物,三体皆空,那样布施的福德才会像虚空一样辽阔无垠。
无相修行
佛陀提到了自己往昔修行忍辱波罗蜜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忍辱仙人被节节支解,亦即千刀万剐而能忍辱成功,关键是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破除四相及一切相,就要明了相状或名相的本质是空无所有。佛说:“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再如代表智慧的般若波罗蜜(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以此类推,诸如持戒、精进、禅定,皆是名相,只有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真正地持戒、精进、禅定。
诸相非相
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须衣食住行交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分清他人、自己、外界、内心。现在要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非容易。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将进入何等状态?须菩提按此逻辑推下去,那眼前说法的佛祖也不是如来了?佛祖明白须菩提的疑惑,因此明确地告诉他及听法的大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人们见到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幻相,当然肉眼看到的如来也不是真正的如来。而只有真正做到“诸相非相”,就可以看到真的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可以身见如来。
信者广在
须菩提担心未来的众生不会相信这种深法,佛祖回应道:“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就是如来灭后五百年,还会有人相信这种说法。这些人自然不是寻常人,也不是亲近过几位佛的人,而是在无量佛前种了善根的人,他们已经破除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没有破除四相但相信此经的人,对此经半信半疑而仍在试图理解的人,或者虽然不明白经意却仍然喜欢读诵的人,甚至只是听人说过此经的名字而生起一念恭敬心的人,他们所种的善根已经非常深厚了。
非法无得
不但要破除四相,否定俗人眼中的“佛”,还要否定佛所说的“法”,以及佛所证到的“法”。佛问须菩提,“我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所证的‘法’么?”须菩提明白佛的用意,所以按照佛的说法进行了否定:“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佛进一步询问:“须菩提啊,你告诉我,如来当年在燃灯佛的时候,是否证到了‘法’?”须菩提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世尊,您当年在燃灯佛位所,就‘法’而言,实际并无所得。"
持诵功德
《金刚经》经本佛祖说:“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粒变成一条恒河,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多不多呢?”须菩提答道:“光一条恒河的沙粒变成的恒河就无数可计了,何况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呢!”这时佛告诉须菩提:“这么多恒河的沙粒,每一粒再变成三千大千世界,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用珍贵的七种宝贝装满这么多三千大千世界,然后用这些珍宝去作布施,那他(她)得的福德多不多呢?”毋庸置疑,多得无法形容了。佛进一步讲:“若善男子、善女人,即使能够理解、接受本经中的四句偈诗,然后给别人解释,那么他(她)得到的福德,比布施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珍宝的人得到的福德还要多。”
为了强调此经的重要,佛陀又作了如下比喻:“假如有人早晨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上午也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下午还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像这样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间,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德真是不可思议、难以言表了。可是假如另一个人听了这部经,完全信任,没有怀疑,那么他得到的福德,比前面无量亿劫每天布施三恒河沙那么多身体和生命的人所得的福德还要多,如果他再去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那他的福德就更加殊胜无比了。” 而且据《金刚心总持论》讲胜如颂读金刚经三十万遍。功德无比。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乐极涕泣
须菩提彻底理解了佛所讲的甚深涵义,这种契入经藏所带来的欢乐使这位长者老泪纵横,以致在佛祖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师兄弟面前丧失常态,忍不住哭泣起来,可见就是对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长者来说,也被深刻地明白了佛说的甚深妙义而感到由衷喜悦。由此看来,对佛法的无上妙义,重要的还是要悟解、契入,这要以长期修行六度为前提,只能是日积月累、水到渠成,任何的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都会无济于事,甚或会适得其反。
终极真理
佛在《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揭示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终极真理,佛告诉尊者须菩提,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佛,以及他们取得的无上正等正觉,都可以自这部经所讲的内容获得。 《金刚经》的4句偈是那些 文殊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审云何是四句偈。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至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今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今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法空。四句偈也。 - 《金刚心总持论》
词语解析
1、金刚: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
5、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慧能为代表)
6、渐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计九会放光,是光即智慧光。见是光者,皆得无上菩提,佛说此甚深经,独不放光,以显平等无相智光而众不见也。
【舍卫国】 国名,在东天竺,有九亿家,其国多智慧人,其王即波斯匿王。
【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国王太子祇陀有园,其地平正多树,宜建精舍。有大臣名须达者,家巨万,好给济孤独,期买以供佛,太子戏云:卿若以黄金布地,令无空间,便当相与。须达如约布金,太子感其诚,即语须达云:园属卿,树属我,我自为佛造宝门楼也。此园地广十里,谓祇陀施树,给孤独施园,故得此名。
【世尊】 佛号之一,世所最尊者也。佛之别名有十二,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婆伽梵。
【食时】 午时也,因佛过午不食也。又食时者,寅卯辰为天食时,已午未为人食时,申酉戌为鬼神食时,亥子丑为畜生食时。
【须菩提】 此云空生,又云善现,本东方青龙陀佛,现声闻身,证大阿罗汉,居八地菩萨位,幻化而来此世界,助佛应化也。
【右肩右膝】 表降伏其生死,因众生作恶,每从右,为有力也。
【合掌恭敬】 表尊重法故,听者与说者,心心相印合也。
【而白佛言】 代世人因疑而启请于佛也,有六义:一断疑;二起信;三欲入甚深义故;四不退转;五为使众生开幽闷,生喜心故;六为正法久住故。
【希有】 此赞叹佛于无言中显露般若妙用之机为希有也,有四义:一时;二处;三德;四事,皆希有也。
【护念】 佛对大菩萨,其根已熟者,加持其身也,凡无功德及中途退失者,不加持也。
【菩萨】 即菩提萨埵之简称也,言自利利他,菩萨有四:一初发心菩萨;二修行菩萨;三不退转菩萨;四一生补处菩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无上也;三藐,正等也;三菩提,正觉也。佛对菩萨为无上,对罗汉为正等,对众生为正觉。
【发菩提心】 有五:一发心菩提,指凡夫位;二伏心菩提,指三贤位;三明心菩提,指登地位;四出到菩提,指等觉位;五无上菩提,指妙觉位。发菩提心如破竹之初节,以下皆破,故初发心即算成佛也。
【降伏其心】 此心是发心前之心也,有四义:一广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颠倒心。而发此心前,有四种因缘:一见闻佛法功德胜利;二闻菩萨六度诸行藏教;三末法时,见佛法衰微,可感诸苦;四末劫时,悯众生痴恶,而欲发心救度也。
【摩诃萨】 大也,多也,胜也。
【有色】 欲界及色界天。【无色】 无色界空无边处天。
【有想】 识无边处天。【无想】 无所有处天。
【非有想非无想】 非想非非想处天,三界众生,此九种为摄者也。又十法界中,自菩萨以至地狱道,皆称众生。
【涅槃】 了生死入清净海也,有四种:一自性涅盘,凡圣同有;二有余依涅盘,即二乘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涅盘,即二乘灰身灭智,身出生死,苦无依故,此三种根本不彻底,仍为有余;四无住处涅盘,悲智双运,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断灭涅盘,乃真无住处,此为无余涅盘,即佛境界,又名究竟涅盘。
【灭度】 救度之,登涅盘彼岸也。
【不住】 毫无执著也,不执著于一切法也。
【色声香味触法】 此外六尘也,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也,根尘相对而六识起,所谓眼识耳识等,合之为十八界也。不独此六尘不住,凡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三十七助道品,至菩提涅盘等八十一科,一切均无所住也。
【福德性】 此言无相之福德性也,以无相之清净心为福德性也。
【身相】 有形相之报身也,报身有生灭,终必坏灭,惟有法身永无生灭,圣凡平等,只是迷悟之别。
【凡所有相】 言一切的一切,不但是身相,连山河大地,形形色色诸相,以至心中妄念所起诸法,都属诸相,都是生灭幻景,非有实体,不名实相也。
【一念生净信者】 言深信勿疑也,此一念,即是无念之念,有二念,便是计较思量疑惑起矣。此紧要处,在不可轻视后学,末法时代,亦有一念净信之利根人也。
【四句偈】 言一行也,梵文以四句偈为一行,言少至一行,并非执定何四句为偈也。
【须陀洹】 声闻乘四果之第一,正断三界见惑尽之果位也。
【入流】 从凡夫地入圣人流,故名入流,又名预流。
【斯陀含】 四果第二,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后三品犹在,更一番受生也。
【一往来】 更来一番受生,名一往来,断尽欲界烦恼,未来世即生于色界无色界也。
【阿那含】 四果之第三,再不生于欲界也。
【阿罗汉】 四果中之极果也,一作杀贼,杀烦恼贼也;二作应供,应受人天供也;三作不生,永入涅盘,不受生死也。
【无诤三昧人中】 谓安住于空理,与他无诤之正定也,于无诤正定诸大弟子中为第一。此人,非指普通人言也。
【乐阿兰那行】 言行于无诤也,乐寂静也。
【燃灯佛】 是释迦佛第二阿僧祇劫满时所事师也,释迦佛献五茎宝莲,面得授记,佛自表五蕴已空,获无生忍也。又佛第一劫满,遇宝髻如来。第三劫满,遇胜观如来。
【佛土】 佛土有二:一法相土,如塔庙等;二法性土,即指本心地。
【庄严】 七宝严饰也,有二义:一形相庄严,如香花供养,七宝庄严等;二第一义相庄严,以清净为庄严也。
【须弥山王】 此喻法王身也。须弥山译作妙高,顶上为帝释所居,半腹为四天王所居,入水出水,各八万由旬。
【恒河】 又名恒伽,为印度之大河,东南流五百里,入印度洋,为印度数千年文化中心。
【阿修罗】 魔道众生也,译作非天,又言不端正,其人好斗诤,常与诸天战,其福报又与天等,为六道之一。
【不惊不怖不畏】 因闻难信之法而不生疑惑恐怖也,如自信是佛等。
【歌利王】 好猎之王,表贪也。
【割截】 以刀割之,使节节支解也。
【真语者】 谓说佛身大菩提法也。
【实语者】 谓说小乘四谛法也,谛是实义。
【如语者】 谓说大乘法有真如,而小乘无也。
【不异语者】 谓说三世授记等事,更无差谬也。
【不诳语者】 梵文原本无,罗什法师特加此句,以总说四语之非妄。
【无实无虚】 无实者,非实有为相故,无虚者,如来得彼菩提故。又以不可如言而取,故曰无实,非可离言以求,故曰无虚。
【入暗】 言入暗室,昏不见物也。
【受持读诵】 受者受其文,持者持其义,对文曰读,暗念曰诵,欲受其文故先读,欲持其义故先诵。受持者闻慧,诵者思慧,皆依经而有此胜德。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 言一日中,分早午晚三时也。
【不逆】 谓生深信心,莫逆于心也。
【荷担】 以大乘菩萨,智悲双运,克能负荷此如来事业也。
【乐小法者】 四谛因缘名为小法,声闻缘觉,即是乐小法之人,因彼滞情法执,乃名为乐,故不能回小向大。
【轻贱】 不贵重也,在此当言受苦报烦恼,即是随恶道,不必定言生三恶道也。
【消灭】 消除也,此言顿空,以罪业由心,无生处,故无灭处,当体即空不可得也。
【先世今世】 在此当以先世作前念,今世作后念,后念起,前念即消灭也。
【阿僧祇劫】 无央数之劫也,劫乃年时之名,多至不可计也,正言不必以时计也。
【那由他】 数名,或言万亿千亿,或言数千万不一。
【供养承事】 以四事供奉而事也。
【诸法如义】 真如者,即诸法通义,以真如是佛故,如来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本自不生,本自不灭,以无颠倒,故名实性,以无改变,故名真如。
【大身】 以体大故名,又烦恼障所知障二障已无,故名圆具身,即是具足法身也。此有二义:一者真如之性,遍一切境而不异,一切众生,咸共有故;二者功德大,谓修行功德,不可思议,与大体相应,故名大身也。即非大身者,言无妄想分别之身,不见其身,安有于大。是名大身者,指佛三身言也。
【通达无我法者】 无我法有二种:一是众生所有法。一是菩萨所有法,若能自智信者,通达一切法无性,不但离人我,且离法我,是真无相无住,是真菩萨。
【慧眼】 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慧眼直缘空)
【法眼】 菩萨度众,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法眼唯观俗)
【佛眼】 具备前四眼即佛眼也。(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普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心不可得】 以心必依境而起法,前境若空,心依何处,法又安立,故云不可得,非同木石之无心也。
【一切有为法】 共有九喻:一见如星;二相如翳;三识如灯;四器界如幻;五身如露;六受用如泡;七过去如梦;八现在如电;九未来如云。
【比丘比丘尼】 出家男女二众也。
【优婆塞优婆夷】 在家修行男女二众也。
著名偈颂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逻辑分析
鸠摩罗什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译本中有大量的类似于“如来说XX,即非XX,是名XX”的文字,如“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等等。佛之慧眼,能看清超越实相与非相的真理。“既是实相,亦是非相;既非实相,亦非非相”,想要看清超越实相与非相的真理,先要有一个大乘正宗的境界,那就是要有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大发心或大志气。没有这个大乘正宗的大心量或大志气,只是在语言文字上推理,难以真正了解其意义。
这些文字是《金刚经》的一个重要立论:即所有的东西,都只是名相而已。这种立论被称为《金刚经》的三段论,以阐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不二哲理。
历史价值和修学方法
《金刚经》是彻底解放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
金刚经的文字简洁,稍微有点文言文基础的人都可从文字上读懂此书,只是有时需要了解一些佛教里的术语及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佛教术语等。但由于该经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经作注讲解。当代也有许多大师讲解和注解此经,其文字更便于当代人理解。但无论哪位大师的注解都会加入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的成份,只能帮助理解,而不要机械地当做经的本意。只有真实修证的圣者,才能体悟和传授金刚经的真实思想。比较公认的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金刚经而开悟,在其弟子整理的《六祖坛经》中,处处闪耀着《金刚经》思想的光辉。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因此我们学习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不论何种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从金刚经中得到裨益。但前提是首先要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思想与精神。这样才不会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让思想从固有的囹圄中解放出来,见到世界的真相。
在中国,由于金刚经流传很广,所以各个时代、各个宗派都有对它的注疏传世。最早由僧肇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随后三论宗吉藏有《金刚般若疏》;天台宗智顗有《金刚般若经疏》;华严宗智俨有《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唯识宗窥基有
《金刚般若经赞述》、《金刚般若论会释》;禅宗祖师惠能相传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传世,而后宗密作《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以上各注疏都被收入《大正藏》内。此后明清历代高僧,如真可、藕益也有注疏流传,进入近现代后,太虚、慈舟、印顺、圆瑛等也有相关的论述和讲记。
相关阅读:金刚经梵汉对照 金刚经梵文 金刚经梵英汉 Vajracchedika Prajna Paramita prajñāpāramita-hṛdayam sūtra 《金刚经》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金瓶梅 心经注解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西游记-四大名著-培训网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