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雍也第六_ 论语新解 论语

其次做事要符合道义。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公西华被派到齐国去作使者,冉有替公西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拨发粟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吧。”冉有请求再增多一些。孔子说:“再给他十六升吧。”结果冉有给了公西华的母亲八百斗粟米。孔子说:“公西华出使齐国,坐的是肥马拉的车子,穿的是又轻又华丽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救济贫困的人,而不必赠送东西给富人。”原思担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的粟米是九百斗。原思认为太多就推辞。孔子说:“不要推辞,把多的部分给你的乡里乡亲吧。”

原思:孔子弟子,名宪字子思。邻里乡党:古代“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朱熹《论语集注》)

这段小故事应该是孔子在鲁国执政时派子华出使齐国时发生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讲,冉有属于粘液质和多血质混合型的人,从多血质角度讲这种人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言语动作敏捷,乐观,亲切,浮躁,轻率;从粘液质角度讲这种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忍,执拗,淡漠。可以说具备这种混合型气质的人是自相矛盾的人,从《论语》关于冉子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冉有在这两种气质的表现上是非常突出的。从本段的描写来看,冉有有热情,故替子华之母向孔子请粟;又太执拗和轻率,见孔子拨发的粟米不称心,擅自将粟米增至九百斗。为什么要这么多,他也不考虑是否合理,这就是做事缺乏“义”的表现。孔子坚持“节用而爱人”、“富而好礼”和“泛爱众”的道义原则,故在拨发粟米上对子华和原思采取的是不同的态度。子华为使,即亦参政,国家俸禄足以维持生计,在理财上理应以“节用”为原则;原思家境贫寒,邻里乡党也很贫穷,故孔子为其多拨发粟米,以体现为政者的宽爱之心。

以上提到的“学”和“义”是“虔”的原则问题。

如何去进行“虔”的修养呢?作者为此从心理、方法、境界三方面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一,心理上的要求:

一要有信心。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对仲弓说:“耕牛的儿子长着赤色的毛和整齐的角,虽说因它是耕牛之种而不想用来作祭祀用,但是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前文曾提到仲弓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虽出身微寒,但孔子认为他有“可使南面”之大才。这段话所展示的可能是仲弓因家境贫寒而自卑,孔子教育开导他时发生的故事。从孔子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总结这样几条:一是孔子不是一个主张等级不可逾越之人。仲弓有才,但自己有等级观念,故自卑,孔子则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故鼓励仲弓要充满信心。二是孔子不是一个歧视普通劳动者的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学,广收弟子,且“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仲弓为普通百姓,孔子不但不歧视,而且将其培养成为“可使南面”的大才。三是孔子是一个非常注意教育艺术的人。仲弓不是被人称之为“犁牛氏”之后吗?孔子就用犁牛作比喻,而且上升到神灵的高度赞美仲弓的才能,不能不让人心动,其效果很具有刺激性----仲弓的才能山川之神都欣赏,何况凡人呢!在周代,耕田之牛是没有资格用于祭祀的,用于祭祀的牛是专门饲养的,毛色赤红,头角端正。作者引用这段话目的是要告诉人们,“虔”之修养首要的是人要有自信心。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雍也第六_三月不违仁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