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论语新解 论语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

学而第一

本篇讲“学”,论点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开篇这段话不仅是《学而第一》篇的论点,也是全部《论语》的中心论点,更是孔子一生经历的缩写。

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当然孔子当初所讲的“学习”与我们现在的“学习”概念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重在讲为人处事,注重实践经验,并强调学以致用,后者重在讲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的获得方式。公元前497年,由于对鲁国政局的不满和因鲁君无能而受到冷落,孔子便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孔子宣传的学问思想主张,并没有多少诸侯国接纳。但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孔子以反问的口气说学习是快乐的,并且面对种种挫折,他坚定地认为他的学问主张早晚会让人们接受的,因此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面对当时人们的不理解,甚至是冷嘲热讽,孔子并没有生气和气馁,而是很有大度气魄地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是想告诉人们,做学问是快乐的,只要追求真知,会让人们接受的。因此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历史及实践证明,孔子是有预见性的,在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和运用,并且长达两千多年之久,而且还将会长期影响着华夏文化的发展。

那么做学问的目的是什么呢?作者用有子的话回答了这一问题,即儒家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使人得到“仁”的修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的这段话很生动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人成家立业之本在于孝道,一个人有了纯洁的孝悌之心,才能谈得上敬事与诚信,也才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悟明为人处事之道。此为人处事之道应该指《大学》中强调的大学之道,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在明明德”八目是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说孝悌是一个人能够达到“仁”之境界之本。何谓仁?至今无确切定义,笔者认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和谐共处和实事求是的境界,此种规范修养即为仁。不能把“仁”单纯地理解为“仁爱”之义,这从后文中可以看出,儒家“仁”的涵义是十分宽泛的。

有子本段话的大意是:一个人在为人方面,能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姊妹及朋友,但却喜欢冒犯上级的,这样的人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制造事端影响安定的,这种人也从来没有过。君子注重做人的根本,人之根本确立了,人生之道也就产生了。孝悌,是一个人达到仁之境界的根本。

由此可见,仁即人生之道,仁道即成为一个人修身的目标。

学习能使人实现“仁”的修养,那么如何去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呢?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对现实中的一种表面现象用孔子的一句话进行了批驳。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学而第一1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学而第一2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学而第一3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学而第一4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学而第一5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